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鹿行天下  -> 正文

【鹿行天下】新锐导演施秋荣:向“内”行走的力量 记录时代的回响

来源: 鹿城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8-08-10 15:03:00

2.jpg

施秋荣

电影《内心引力》导演

酿影像工作室创始人

入选美国Discovery频道“中国新锐导演计划”

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获中国纪录片协会十佳纪录片奖

获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导演”

入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导语:他是许多著名演员特别钟爱合作的导演——他和王力宏、袁泉、周冬雨、赵薇、黄觉、胡军等合作拍过片子、广告或者宣传片。

200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当年就获得了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然而他走进大众视野,却是因为一部意外出产的电影。由他执导的《内心引力》短短一个月内,在全国上百个城市上映,从一二线城市到边陲小镇,他用影像让人们找到了追寻自我价值的共鸣……他,就是施秋荣。

 以纪实手法 展现商业之美

采访施秋荣时,他风尘仆仆地刚从云南拍摄纪录片回到北京。“我去云南的时候有140斤,今天一称只有133斤了。拍摄任务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像是在“打仗”,一下子就瘦了。”施秋荣满脸的充实与满足,他说,每一次都能如此投入地做一件事情,他挺高兴的。

这样的冲劲与热情,就像当年那个带着DV独自去拍纪录片的少年。

十多年前,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大二学生的他,带了一部手持DV和一把瑞士军刀探访黔东南岜沙苗寨。与当地人的交流,让他强烈感受到一个“原始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他带回的60卷素材受到了时任纽约大学电影系系主任崔明慧的赏识,她亲自操刀剪辑。这部片子一举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协会年度“十佳纪录片”。

而在此之前,施秋荣在自己最喜欢的光影世界中,却常常感到迷茫。“所以我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从事影像这个行业,能不能一直对这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一辈子的热情。”

直到有一天,施秋荣遇见了一部改变他对于事业选择的电影——《把爱传出去》。“电影里有一个对人生失望的孩子执行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如何改造世界,这让孩子燃起一丝希望,他突发奇想地帮助了三个人,让受助者分别再去帮助三个人,如此循环往复,把爱不断传递出去,世界终有一天会变好变美……”施秋荣说,这个故事让他对电影重拾信心,他感悟到影像不仅仅具有娱乐功能,它更是一种能量,能激发人们心中最善良的品质。

“我想,我需要为社会做点什么,或者实现自我的价值。”施秋荣说,用影像把最美好、最真实的瞬间捕捉下来,然后分享给大家,这就是从事影像行业最最有幸福感的事情。由此,施秋荣决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了纪录片上,也开始了自己在光影世界中的打拼。

当时“流行”的广告片、宣传片多为摆拍的方式,施秋荣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无论广告片还是宣传片,它都和观众有‘距离感’。然而纪录片是真实的,你甚至可以通过屏幕去碰触画面中的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故事。”这种冲突,让施秋荣想到了一种纪录片的新模式。

让纪录片与商业结合,用纪录片的力量展现商业之美。而在这样的尝试中,拍摄一个商业纪录片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一般宣传片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酿影像工作室刚完成的一部纺织企业宣传片,耗费四年,摄制团队十几次跨省拍摄。“当我们把初剪的作品拿去给企业方观看,听取修改意见时,我看到在场的许多企业负责人、员工都被片子感动,甚至流泪,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施秋荣说,影像可以让记忆复活,而我们记录下的所有记忆点串联在一起就会产生情感。商业纪录片的价值在于,真实地记录下了企业发展的真实故事、真实人物和真实挫折,这远比请一些专业的演员去演绎企业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做商业纪录片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甲方的需求,但在慢慢酝酿与成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商业纪录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受到认可。”施秋荣坦言,在商业大片披靡电影市场的时代,纪录片是相对小众的。要坚持“小众”的梦想,并不简单。

于是,施秋荣与妻子胡弦决定,创立酿影像工作室,多拍一些自己喜欢的片子,他们开始用摄像机记录身边朋友的创业故事。让人意外的是,施秋荣的兴趣之举,获得了宝马公司的巨大支持与肯定,这就是电影《内心引力》的雏形。

然而,创业维艰,施秋荣深有体会。“《内心引力》拍摄、上映的过程就是我们自己创业的过程,它陪伴酿影像工作室走过初始,也是最艰难、迷茫的阶段。”作为一个创作人,他并不擅长管理。电影到了制作后期,经费不足,只能自己想办法赚钱。工作室一度从4人扩充至18人,后来又削减到了6人。负责对外的合伙人离职后,自己开公司,还带走了一些客户资源。

“但每当用镜头捕捉到美好的瞬间,我就特别激动,这种兴奋是在拍摄其他片子当中没有感受到的。”创业十多年,施秋荣的初心始终不变。

 如手艺人般 精心熬制一部纪录片

施秋荣说,纪录片周期很长,这是一个创作者必备的能力。正如电影《内心引力》,从最初拍摄到的8万G素材,最后成片90分钟,只有8G,他把所有情绪和力量都表达在片子里。这部跨越5个国家20个城市,拍摄历时18个月的影片,对施秋荣夫妇来说,更像是一场修行。

纪录片没有剧本、没有台词,还要在镜头下呈现创业者最真实的状态。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脆弱和挣扎,但未必愿意袒露在镜头面前。打开当事人的心防,才能拍到创业的真实一面。施秋荣用了“最笨的办法”感染别人,就是时间。

为了将“真实”零距离呈现在影像中,他跟着被拍摄者从几千米的高空跳伞,在菜市场一蹲就是好几天……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开始将拍摄当作媒体采访,往往摆拍几个镜头后就挥手说:“你们去休息吧,我要工作了”。当时集团刚刚起步,张强还在四处找地方建医院,约见一个又一个医生,说服他们从体制里出来,也在找投资,屡屡碰壁,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在拍摄过程中,施秋荣和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去跟拍摄对象建立信任,消解他们的担忧和疑虑。用真诚换取信任,拍摄变得水到渠成。到后来,张强会主动约他们去拍摄新近动态,于是电影记录了张强会见投资人,回家探望母亲,去墓地给父亲上坟等画面。当投资人说了一句“我还有点事”就匆匆离开,张强笑容凝固,哑口无言,双手掩面,镜头捕捉到了那一刻的无奈和酸楚。

拍十个创业者故事的纪录片是一项浩瀚的工程,素材累积了8万多G,从头到尾看一遍需要好几个月。最后成片90分钟,只有8G,意味着一万分钟素材只能选出一分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十几个剪辑师参与了本片剪辑,最初是每个人物故事单独剪辑,后来为了上院线又改成混剪。剪辑的压力巨大,“熬”走了4个剪辑师。

探索状态下的“小众”纪录片要搬上荧幕并非易事。影片要上院线,需要大笔宣发经费;没有“影星”参演,票房没有支撑;前期宣传不足,排片率很不理想……面对许多的“先天不足”,施秋荣用了2年心血制作完成的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因票房成绩不理想而下线——即便在刚上映时排片也不多。

但所幸,这部不被院线看好的电影,因为自身的“引力”,让其在线下获得了巨大的追捧。民间自发组织了百城观影计划,由210多个百城观影计划发起人和导演组成的微信群依然热火朝天,时常凌晨还有人在交流活动经验。

为追寻自我价值而经历痛苦、迷茫的人,在电影里找到了共鸣,不少发起人本身就是创业者。从一二线城市到边陲小镇,从大理到拉萨,因为该片爱好者的参与,《内心引力》被带到了原本没有放映计划的地方。

 用影像呈现 中国社会人文创业奇观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他们在时间里发酵,愈酿愈香,来自精神的力量会渗透观影者的灵魂。《内心引力》影片讲述了7位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关于梦想、创业、挣扎、拼搏的故事,他们或卑微或渺小,遭遇的境况、事业发展的阶段也不尽相同,但不论身在何种现实的境遇,在追求理想和乌托邦的道路上,他们依旧遵从自己的内心,为未知前路的事业探索,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不能重来,不能庸庸碌碌地活着。

影片由多位当今优秀的创业者真实出演:把城市轻奢做到极致的方所创始人毛继鸿、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创始人庄崧冽、发扬匠人精神的solife家具店创始人吴永红、追求良心食材的电商店主把文翰、跳出体制束缚的张强医生、摸索实体书店出路的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以及鼎鼎大名的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影片围绕“永不违背内心”为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副21世纪中国社会人文创业奇观。这部关于创造力、关于生命,敢于挑战的影片的诞生,却始于一次偶然。2013年,酿影像工作室的作品在北京798展览,宝马MINI联系他们,希望合作拍一部片子。

“其实一开始是犹豫的,因为我们擅长和坚持纪实类的作品,并不想拍宣传片。后来他们又找了我们一次,才有了合作的开始。也因为这次机会,让我们慢慢去酝酿曾经拍过的素材,最终实现了电影的梦想,又通过影片感染、影响了很多的观众。”施秋荣说。

没有“影星”参演,没有足够的宣发经费、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影片的排片率很不理想。施秋荣说,那两个月,他一直奔波在路上,跑了五六十个城市,日程本记得满满当当,电话微信不停响起……但是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群人在等着他,他们众筹放映他拍的纪实电影《内心引力》,期待着与导演面对面交流。

“很多人都在问他为什么一个纪录片要去撞破头挤院线。”施秋荣的回答是——因为观众。电影点映期间,很多观影者都说这片子有“毒”,因为片子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鼓励了很多人坚持做自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观众的反应给了施秋荣很多力量,即使宣发经费都需要自己垫付,他依然努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把这些故事推到银幕面前,感动一些人、温暖一些人。 

此前在杭州的分享会上,有个创业者说,一个人创业就好像走夜路会感觉到害怕,但当你看着身边的有这么多创业的人,听到他们的故事,有时候走夜路就不那么孤单害怕。“所以即使再艰难,我也要把《内心引力》推荐给大众。”施秋荣说。

记者:范琦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