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鹿行天下  -> 正文

【鹿行天下】青年画家夏理斌:创作紧扣时代脉搏 精品彰显文化自信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5-19 10:07:00

MH43cFmy_7IKT.jpg

夏理斌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导语 年少时,他为梦想而“北漂”,十年悉心钻研油画,把梦想变为了自己的事业;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从此兢兢业业于三尺讲台;如今,他是我国最年轻的油画艺术家之一,画作被收藏于北京雁栖湖APEC会议中心,却谦逊地自称“业余画家”……他就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夏理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理斌的绘画世界,不仅仅只品读他作品,而是从作者成长经历出发,再到其创作的过程,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艺术,读懂艺术家。

将艺术视为理想 以画作展大国底蕴

2014年,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起的APEC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当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世界的目光聚焦亚太、聚焦中国、聚焦北京。在此次峰会的领导人接见大厅里,两幅分别宽3米、高6米的油画作品——《夏日高山印象》和《秋月云壑印象》也同样吸引了世界目光,作者就是当时年仅34岁的青年画家夏理斌。

“作品中的泰山和华山寓意一个更加自信、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亚太伙伴乃至全世界面前。”夏理斌介绍道,作品题目中的夏、秋、日、月都代表时间的变化,高山、云壑是空间的概念。两幅作品通过表现夏秋两季的高山云壑印象,反映时间、空间中的山水自然,画面中的自然景观源自五岳中的泰山、华山,由不同时空与散点透视角度切入重组成多维意向的空间。

夏理斌在创作时,将作品主题及内容围绕时空与自然、自然与宇宙、天人合一的关系展开探讨。在创作手法上,借鉴欧洲古典绘画中的丹培拉语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观察方式进行综合处理,营造出了富有当代性与中国语境的诗意画面。

绘画是线与色的世界,学画者,既要能传移模写、苦练基础,更要能随心所欲、自由创造。他们的艺术才能一半靠苦练,一半靠天赋。

夏理斌的绘画天赋更多地体现在色彩方面。他感觉敏锐、清新,并且能以较为丰富细致的色彩处理展现那种感受。他的油画境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是一种充满光的色彩世界,那是一种在空气的流动中,展现着种种鲜活物象的生活空间。感受这种美需要一种兴趣,需要自信,那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夏理斌的油画发展之路更为宽广。

夏理斌谦逊地认为,别人口中的“优势”仅仅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的累积。他的油画作品,造型能力扎实,属于中央美术学院写实学院派之风格。夏理斌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结缘绘画艺术,还要从他的小学开始说起。他毕业于温州少美校,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油画系共学习了十余年时间,曾师从于靳尚谊、孙为民、杨飞云、朝戈、胡建成、张元诸位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徐悲鸿先生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重视素描和造型基础训练,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特征之一。夏理斌沉静、专注,将学习和钻研结合起来,从附中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再到造型艺术研究所的学习经历,十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基础能力的积累,在造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形体、结构、色彩把握能力的稳步提高和画面处理上的自如。

夏理斌将艺术视为理想,又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个人创作始终怀着十足的激情与探索精神。

对绘画形式结构,夏理斌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他认为画面结构应当有素描语言、色彩语言和材料语言三个要素,以往画家们比较关注前两者而忽视材料语言的重要性,但材料语言也是重要的,而且是绘画本体的研究课题。他对色彩的看法是环境色固然重要因素,但固有色亦是重要的审美因素,西方中世纪绘画作品基本属于固有色体系,颜色很漂亮。他在创作中摸索加入这些绘画元素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这些重视材料语言、色彩语言表现力的佳作,如《征途》、《山垠》、《大地》、《山脉》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作品《未名湖早春》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收藏……

探索绘画语言本体 引领“学院派”艺术风格

在夏理斌的艺术世界里,处处是生活,处处有生命,处处皆画意。他注重现实生活的观察感受,在他看来,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东西无处不在。这就如同他的性格,在生活中注重细节,与人相处也是热情而细腻,温和的性格中透露出浪漫的想象与艺术的追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中国优秀文化融合其中,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是夏理斌的艺术追求,他认为,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诞生,都与其所在时代紧密相关,而找到主题性表达与艺术工作者个人感受、艺术语言的结合点,才能成就一名艺术家。

“艺术史上绘画语言的每一次转变,都跟各个时期社会、人文、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转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夏理斌说,就如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在西方美术史中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开始关注人文、人性,表现周围现实人的状态,他甚至直接到当时的广场写生把现实中的场景表现到作品中,面对客观对象去写生,描绘人间生活在当时的宗教背景下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在这样的状态下,乔托为什么会有这样绘画语言关注点的转变与绘画语言的演进?“实际上是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与艺术家个人在精神感受表达方面的诉求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夏理斌进而解释道。

“中国的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绘画语言方面是不同的,但在绘画语言的研究、探索与画家精神感受表达关系的角度是一致的。”夏理斌认为,研究过去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如何在一个继承传统的语境下进行有现当代意义的探索和推进,怎么样能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是每个青年艺术家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既不失传统,又不是盲目地去否定传统、追逐时尚。“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夏理斌喜欢阅读和思索,这些性格特征也加强了个人作品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人物《佳佳》、《青春》,人物造型坚实、结构严谨,衣纹、项链刻画精细,足见作者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无论是《佳佳》、《女孩》还是《琪琪》、《战士》,作者均通过形象的表情深入到对象的精神领域,试图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出80后青年对周围世界的冷静思考,因此这些人物形象并非浅薄的一族,而是思索的一代。


00300431697_45422a1e.jpg


夏理斌的思考,不仅仅只流露于油画作品中,近年来,他还通过将感性经验与理性梳理相结合,发表论文《敦煌艺术与西方圣像画的异曲同工》、《转变——现成物进入艺术创作》、《文艺复兴先驱乔托的绘画语言研究》十多篇在《美术报》、《中外文化交流》等著名期刊。

“夏理斌博士是一位有思想、有实力和很有发展前景的青年油画家。”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任、人民美术网总裁陈俊贤对夏理斌的评价极高,他认为,夏理斌的作品具备了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和严谨的艺术风格,是年青一代“学院派”的典型代表。

夏理斌的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北京雁栖湖APEC会议等重要机构及私人收藏,并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网》、人民美术出版社等重要媒体和出版社出版和发表,受到了多方好评和关注。

在夏理斌的油画世界里,他正探索的,是从绘画语言本体的角度寻找东、西方视觉语言的共同点,运用西方的绘画材料表达中国画家的精神感受,而这样的语言模式使中国油画不再以西方艺术评价为中心如边缘文化那样去“走向世界”,而是站在绘画语言和精神感受表达的角度让油画语言成为中国人自己真正的绘画材料,表现我们国家的时代风貌、国人的精神状态和传统文化底蕴。

深耕家乡人文 用艺术解读温州

“我是喝着楠溪江水、瓯江水长大的温州籍艺术工作者。”夏理斌习惯这样介绍自己,温和、淡然的谈吐中,流露出了对家乡的眷恋和自豪。16岁那年,夏理斌怀揣着梦想,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北京求学之路,在中央美院攻读完附中、本科、硕士、博士,并以优异的成绩在毕业那年留校,成为了中央美院的一名教师。

“离开温州22年了。”夏理斌清楚地记得自己离开家乡的日子,只要有空,他就回家看看,把心中的乡情、把家乡的山水寄予笔下。

就在几天前,夏理斌赶回温州,参加了由自己家乡主办的“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写生与展览”活动,这让他倍感欣喜。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仅仅能在“家”待上2天,但他此次带回家乡参展的作品,却用心地足足准备了半年。《江心西园春色》、《狮子岩》、《泰顺廊桥》……这些耳熟能详的风景,在提笔落墨间被定格在了画框里。

“我在自己画画的过程中,包括个人的创作和教学中,经常会想到:家乡在个人成长中会产生巨大影响,会给个人创作产生推动或者启迪。这种内在的联系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画了一些温州的风景、人物就能体现温州的情感与乡情了?答案是否定的。”夏理斌的作品,探讨家乡的人文传统和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绘画创作的内在联系,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温州从古至今文人辈出与人文传统、自然环境的内在原因。

“温州的山水,既有江南的秀丽,但又不失北方的大气磅礴。这种风景性格和气质已经深深埋到我们作为温州人的骨子里。”夏理斌说,温州的山水、风土人情对他个人自身的成长影响特别大。就像小时候家门口的瓯江,它有着极强的灵性魅力,给所有温州人,以及在外的温籍创作者提供了精神滋养。从绘画的角度讲,瓯江的色彩非常温润,带着一种有温度的色彩,毫无张扬,但蕴含着内敛、自信、饱和的状态。这种状态、性格也是深深植入到我们每一个温州人的性格和情绪里头。

乡情,是夏理斌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从1996年离开温州至今,夏理斌的笔下创作出了很多家乡题材的作品,《老城》、《池上楼》、《家乡的老屋》、《涨桥头》、《水乡》、《大桥头》、《丁字路口》……这些创作时间跨度20多年的作品,伴随着夏理斌的成长,也纪录着温州的发展。

“很多画是我高中、本科在北京求学期间寒暑假回温州时走街串巷的现场写生所得,现在回过来看手法上虽显得稚嫩,但每一笔每一画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夏理斌说,在城市“大建大美”的背景下,破旧立新是必由之路,但如何留住城市的记忆,留住江南水乡的人文情怀,是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思考的时代命题。这便是他创作《江南系列》作品的初衷。“尽管通过镜头记录城市的也很多,但通过画笔和艺术家的手,能够对作品有一个再度创作的过程,呈现的效果更加立体。”

去年,这批以温州老巷、街景为创作主题的《江南系列》油画作品参加了在北京水立方举办的“原力——青年艺术家油画联展”。夏理斌的画作,犹如一扇扇拥有美丽风景的窗户,让世界通过他的审美视角,了解鹿城、了解温州、了解中国。

记者:范琦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