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诗风水韵乘凉桥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0-29 16:52:31

  乘凉桥是旧时小南门一带最为热闹的好去处。你看那“乘凉”两字,便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意境。然在清朝之前,这一爿地方是以“雁池坊”而称之。取雁池两字,较之乘凉,似乎更有内涵。事实也即如此。

  雁池和永嘉四灵
  在白鹿城之西南隅,南起小高桥,北至禅街,早年曾称雁池坊。此坊为北宋三十六坊之一,后改称乘凉桥。清《乾隆温州府志卷四·山川》有载“永宁河,在府治南,为一城水口,由永宁门内过敬亭桥而西为雁池。”而这一口“雁池”历经春秋风雨,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填没。
  相传宋时,宿觉禅师之妹元机悟道于池畔的一座寺庙里,每每于旭日东升或逢明月之夜,乘兴在水清如镜的池塘边吹奏玉笛,以寄相思。那优美的乐曲和悦耳的笛声,引来天上群雁,围歇在池塘四周,倾听入神。如此,遂有了雁池之名。
  其实,雁池的真正出处就在寺庙身上。那元机悟道的寺庙号称“净居寺”,属唐代名刹,归尼姑修身之所。而佛门本身即有“雁门”之称。所谓“一雁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雁,今五百罗汉也。”所以佛教的寺庙又称雁宇,既然是寺前之池塘,升格为“雁池”也就合情合理了。
  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这是“永嘉四灵”之一徐照的一首题为《舟上》的诗。旧时的雁池坊,可算是一派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之境地,只见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花飘香。当为温州城内最具休闲的游览胜地。而“雁池”两字,颇显意境,直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喜欢来个借题发挥。
  南宋中叶,当时东瓯的永嘉郡出了四位诗人,即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他们承袭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风,追求清新刻露之词,描写野逸清瘦之趣,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虽成就有限,但在当时的诗坛极有反响,又因四人的字号上都带着一个“灵”字,故被誉为“永嘉四灵”。
  四灵中,有两位老兄就住在雁池坊内,一位是徐照,另一位是徐玑。前者是布衣穷人,后者属小康官吏。但这并不妨碍彼此间以诗会友的情趣。因此,与两徐“称兄道弟”的乐清人翁卷一踏及此处,便也触景生情而诗意大发,即咏《雁池》诗道:“包家门外柳垂垂,摇荡东风满雁池。为是城中最佳处,每经过此立多时。”
  永宁桥和杨蟠的那首诗
  雁池坊原有一桥,青石扶栏、悬池而筑,掩映在柳荫花间,实为人们乘凉小憩的好地方。到了明代年间,随着人口繁衍,邑人遂将雁池坊改名为乘凉桥并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方鼎锐有竹枝词《乘凉桥》一首,单赞当时乘凉桥的美妙:“蕉叶槟榔扇不同,栲纱衫袴制龙工。乘凉桥畔乘凉好,艇子瓜皮趁晚风。”
  乘凉桥之东是旧时的永宁门。此门以唐武德五年(622)时温州称作永宁县而得名,其遗址就在今人民中路与人民西路的交界处。因与大南门(瑞安门)东西遥相对望,故又俗称“小南门”。
  永宁门的边上有桥,号称“永宁桥”。当年的知州杨蟠划定白鹿城三十六坊后,可谓意气风发,伫立桥头而举目四望,心情恰如月色一般清爽,遂以《永宁桥》为题,写了一首流芳百世的诗,单赞治下永嘉郡的美妙夜景。杨蟠与苏东坡是诗友,苏任杭州太守时,杨为通判。两人闲余唱和甚多。此为题外话。杨蟠在温任期两年,颇得百姓好评,且留有歌颂温州纯朴民风的诗作《永嘉百咏》。
  永宁桥因处于城内的交通要道,故屡有改建也屡次更名。在清代咸丰年间一次较为彻底的改建后,遂定名为“永泰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是一番改造,且命名为“跃进桥”。当然,改来改去的,老百姓也被改糊涂了,还不如依俗名称其为“小南门桥”更显自然些。
  与乘凉桥交接的小高桥,边上旧有板桥巷,美名曰“敬亭坊”。此地原本有“敬亭”一座,废圮后为“四灵”们的朋友薛子舒购得,亭遂复建,“敬亭”自此也变作薛子舒的字号,那薛子舒也是个才子,只是遗著甚少。此有叶适《敬亭后记》为证。
  薛师石是宋代居住在这一带的另一位与“四灵”结交的名人。此公字景石,约宋宁宗嘉泰中前后在世,卒年不详。据说薛隐居不仕,筑屋会昌湖西,题曰“瓜庐”。常与“四灵”相唱和,诗格亦相近似。赵师秀题其居,有“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之句。工小楷,籀篆斯录,深造其极。著有瓜庐诗一卷,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小南门码头
  清朝是外地商人介入温州商界的最盛时期。道光年间,宁波人高麟如、戎献深、李韩英合伙在花柳塘开设裕大南北货行,后成为温州最大的南北货行。同治年间,宁波帮在晏公殿巷创建救火会。宁商包广明、包绍舫在虞师里创办广和酱园。而龙泉人叶锡金,则在小南门水仓儿创办了“叶德昌南北货店”,使乘凉桥一带最终形成“糖果杂”一条街的繁荣场面。
  早年的乘凉桥,小旅馆可说是鳞次栉比,但见那小南门的河岸上,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个埠头,那些大大小小的埠头上停满了来自塘河支流上的船只。当时城内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船。平时农民用小船运来粮食、柴草、蔬菜和水产在埠头交易。而城里人去瑞安或平阳等地做客办事,小南门的埠头就是必登之地。
  用如今的话说,古代的乘凉桥也算是城乡接合部,只不过以塘河为界而已。温瑞塘河四通八达,是连接温州南北客货运输的主要交通命脉。河岸风光可与如今的周庄或乌镇等相媲美。塘河上每日有客货班轮往返,交通便利。坐船是舒服的,从小南门码头出发,自坦前(坦前系由“坛前”谐音,因地处奉祀神农氏的先农坛之前,故名)开始,两岸风光便已凸显,接着经梧田、白象、帆游,转入塘口、海安,场桥,直至仙岩、瑞安等。水路上景色迷人,客轮是十多条拖驳船串成的河轮船队,领头的小火轮突突地冒着青烟,然后拖着缆绳连着客轮,船队就这样载着客人与货物在温瑞塘河上游弋。
  只可惜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式。曾经,民房枕河而居,岸上人来人往,水与街相依偎,舟和船似穿梭,而这一切,伴随着小南门码头——温州城区最繁华的内河码头,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乘凉桥,最终被工业化的现代社会所融化而黯淡失色了。

文/相国

  摘自鹿城政协编撰的文史资料第31辑《鹿城街巷记忆》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