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远去的山前街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7-13 10:31:07

  山前街,南起原茶院寺,向西转北至卖麻桥。街名始自清代,因位于温州“九斗山”之一的巽山东南麓,邑人称此街在山之前,故名。

  山前街,沿着塘河的一条古驿道,旧时南向出入温州府城的必经之路。以二座桥为头尾。头为蛎灰桥,过蛎灰桥接南塘街,尾为卖麻桥,卖麻桥以卖编织绳索的材料——麻而得名,出卖麻桥就到了南门外。蛎灰桥依在,而卖麻桥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由南北纵向转为东西横向。
  山前街,一条颇具江南特色的古街,法严寺、三元宫、天主教堂、巽山塔、大榕树、河埠头、老屋、摊儿、板车、门台、洋房,伴随着迷蒙的小桥流水,秀美婀娜的河道,还有敲打在青石板路上的雨声,晨雾中人们的寒暄问候,夜幕下馄饨担的敲梆声,处处弥漫着江南水乡的味道。
  一
  山前街有川流不息的山前河相伴,狭窄河道上,扈屿桥、洞桥、汇车桥三座古老青石桥横卧其上。
  扈屿桥(俗名:河屿桥)位于街南,始建于宋,清初重修一番,三孔梁式,每墩置石柱4根,石柱上有帽梁,每跨间并排铺条石梁板5条。十几块石板上均刻有图案,已被时光打磨得溜光溜光,无可辨认,桥至今还在,风格依旧。
  扈屿桥斜对面是一所民办学校,我在此读了二年的书。那时候,夏天放学后,经常在扈屿桥下河滩里摸螺蛳。
  走过扈屿桥就是河屿桥底。路口有南门天主教堂,建于1911年,洋人传教时,教堂中带有十字医院。“文革”期间,整个教堂为南郊医院。南门天主教堂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型教堂,经历百年风雨之后,更显简陋破旧。于2007年被拆除,建茶院寺对面南门新堂。
  汇车桥正对着我所读的巽山小学后门。石板桥面,两墩三跨,护栏是条石,可供歇息,经常坐满人,磨得石条栏杆锃亮锃亮的。每到夏天黄昏,附近居民总爱往桥上凑,小到小城八卦,大到国家大事,这里都能听个明明白白。
  洞桥是后来重新建造的,走过洞桥就是洞桥底,通往洞桥底那头,一座木结构的大廊亭,供行人避雨,附近人休憩。廊亭,平常坐满闲谈的老汉。放学之后,我们静静地坐在廊亭的美人靠,看小桥下碧水潺潺,等光影斑驳,观夕阳落下。
  傍河而筑的民居,住家的前门是小街,后门临小河,楼板底下就是清亮的河水,石阶的河埠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在河埠头上洗衣、淘米。常见“咿咿呀呀”地划过很多小船儿,熙来攘往的不歇。
  氤氲迷蒙的雨天,炊烟袅袅,桨声灯影,大有《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意境。
  二
  山前街东首的巽山,山脚下有一座山井,井水老人叫龙水,据说山井后面的老屋是吴家,就是我国第一家炼乳厂创始人吴百亨的家。吴百亨发达后居住在纱帽河68弄4号和6号洋房,可惜最后也死在山前街牛棚里。
  山前街中段旧有戏台叫“美人台”。“美人台”的名字,与一段关于红莲子的民间传闻有关。相传红莲子是乱弹班的戏子,因为反抗流氓地痞的调戏,在戏台上愤然拔剑自刎,戏台叫美人台,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贞烈女子。这个戏台建于晚清时期,那时候美人台上百戏竞演、弦歌不绝,远近戏迷蜂拥而至,观者如云,场面火爆。1928年,美人台因火烛而烧毁,新中国成立后,美人台一带变成民房。“山前街”“美人台”这些地名也在“美人红莲子”的故事中广为传播。
  美人台有一口古老的八角井,夏天水源枯竭时,附近居民都带个水桶到这里取水,那时候水井里的水真的是甜的。1971年,此地沿山前河这边的河埠头塌坏,一些居民利用这里尚存的一小块空地,在美人台旧址搭建了一个老人亭,起名为“爱晚亭”,“文革”结束后,门楣上又改为“美人台”三字。
  居住在美人台,还有一位武林高手,叫张小燕,她的绝活是——蛇拳,并在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扮演女主角大媳妇!
  美人台对面是一座道观,叫“斗角”,“文革”期间成了麻袋厂的分车间。后来,又一场大火,将斗角烧为灰烬。于是,斗角一带建起了四幢民房,其中麻袋厂历年先进工作者的每人分到一间,真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山前街有十几座洋房和四合院一体的,或一进房加洋房的大宅。街北一座清代四合院,不是很大,一大一小院落,砖瓦磨合,斗栱飞檐,砖木石雕,一面临街,四周是全封闭青砖墙,整个建筑古朴精致。新中国成立后,大门前长年累月开着两家草药店铺,名气颇大。其正对面是温州电化厂,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液氯钢瓶大爆炸事故,居住在附近的很多居民受到伤害,也使山前街在全国出了名。
  前街最北头的南郊供销社、山前粮站、巽山煤球店。六七十年代,经常是供应不足,粮站门口天天排队买米,煤球店更是经常通宵排着长队。南郊供销社最能勾起许多人童年的记忆,踮起脚,能看到高高的木柜台后面的货柜中摆着一匹匹花花绿绿的布料,趴在透明的玻璃货柜外,里面有许多文具、零食和小人书,那时候每家的生活都处于温饱的贫困线上,只能这样过过眼瘾。
  上世纪的山前街,水巷阁楼、阡陌小巷、民居古宅、人来人往,虽然破旧不堪,却仍然风情万种。清幽的石板路换成水泥路,熟悉的小巷已经被宽敞的街道代替。然而穿过岁月的尘埃,每一块墙砖,每一片桥栏,每一根亭柱,都记录着一个个遥远而沧桑的经年故事。

包蔓萍/文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