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文化月刊】她从东晋走来,交织商业繁华与市井烟火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12-29 00:00:00
导语:白昼细数长夜,吞没韶光的湍流。护城河上潆沫汇漾,碧落莹亮,屋舍渐继,窗明空净,渔歌唱晚,木依斜阳,沉浸了岁月,温润了时光。

历史的书页纷华,散一路,余味悠扬。

东晋郭璞登山相地而筑温州郡城,一开中国古代“象天法地”建造先河。谯楼缱绻、护河绞绊、波纹暗叹、三从重绕、河塞闭路、桥道毁涂、容街纳巷、话物维坊。

南国飘摇的风土,在这古城的五马坊摇曳出柔润的温情。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五马坊被定为三十六坊重要坊巷之一,清改为五马街,一直沿用至今。

若说明代以前的五马坊是历史的、传统的,那么自明、清起至民国,乃至改革开放时期,它变得更为开放、包容,有着强烈东、西文化碰撞色彩的建筑开始出现在街头,记载了温州近代社会和城市的变迁历程,也孕育了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誉满浙江。

移步换景,五马坊,静坐在韶华的岁月里,等待,等待那一染温存的探醒。

1


始之
五马街的前世今生

“象者天所生也,数者物所呈也。字者人所制也,列象数而成字形,乃斯文之起源。”东晋时期,郭璞登山相地而筑温州郡城,山水斗城格局始成,更开中国古代非都城郡城“象天法地”建造之先河,而五马坊的“前世”也开始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

得名由来 五马齐驱

古城街巷以其独有的历史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传说中,五马街的起源与书圣王羲之有关。

相传王義之任温州郡守时,每次出行,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往返于这条街,因而被称为“五马坊”。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百里芳》一诗中说:“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写的就是此事。

2002年国庆节,五马街矗立起一座“五马奔腾”的铜雕,是五匹骏马拉着车帷。这一雕塑就来源于这个传说,如今已然成为五马街的标志性建筑。

寻找前世 沧海桑田

昔日温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水城,它包含内、外城两个部分,呈“回”字形。外城又称“罗城”,内城因建造时间较晚,故又称“子城”。温州山水斗城的格局千余年没有改变,外城有护城河,内城还有三重护城河,城内河道交错,傍河建街,街巷沟渠纵横布列如井田状,成为温州的一大特色。

而我们熟悉的五马街,也是由一条护卫古城的五马河慢慢演变而来。

据明王瓒(1462——1524)和蔡芳编纂的(弘治)《温州府志》记载,谯楼前曾有三重护城河:第一重是从小南门河进到雁池(今五马街西入口与胜利路交汇处西南角),第二、三重是“径其支河,方过雁池未至城西,即从宅真桥(今晏公殿巷西入口处)东出过小州桥(今公安路与晏公殿巷交汇处),至通道桥(晏公殿巷东入口处)边,与下河通南门内河,径为南濠第二重,而五马河为第三重。”由此可见,载于史册的五马街,历史上最初是一条护卫子城的五马河。

1919年,许漱玉建成了两间五马街最高的三层楼房,取名“许云章”。

五马河有七座古桥,五马街分上下岸,但在1937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河流被填塞成路面,桥梁随着这些河道一起消失。据上世纪30年代档案资料,以及70岁以上世居五马街老人的口头流传,当年还保存五马街“上岸”、“下岸”的地理方位划分名词。“上岸”指五马街以北,“下岸”指五马街以南。从市档案馆和市图书馆保存的史料中,仍能寻觅到一些相关历史信息。

续写今生 风采依旧

如今的五马街,东起解放南路,西接禅街,但最初是指现在的“公安路”。 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五马街自谯楼前直街至五马横街。” 《温州府志》则记载:“街东有仁美坊,今曰丰桥街;五马坊今曰晏公殿巷。街西有寿安坊,今曰馒头巷;双桂坊,今曰小洲桥。”在这些记载中,清楚地指出五马坊明代以前是在今晏公殿巷西段;在明万历年间,则是指如今的“公安路”。

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五马坊被定为三十六坊重要坊巷之一,清改为五马街,一直沿用至今。

1932年,当时的政府曾制订城厢路政计划,五马街被定为一等街。但是古老的五马街,道路狭窄,宽度只有6米。为此,政府拆除店屋,拓宽路面,从原来的6米拓宽到12米,并拆去阻碍交通的牌坊,将街东段南北走向河道改建为石砌下水道。

那时候的五马街以今公安路为界,由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两段构成。南北走向,指今公安路谯楼前南段,俗称五马直街;东西走向,指今公安路南出口往右转弯向西至大同巷,称五马横街。 五马街之于温州正如南京路之于上海,它的兴衰变迁记录了温州城的发展轨迹。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五马街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成为一条国内著名的综合性步行街,成为众多海内外温州人承载故乡情感之地。

2


兴盛
五马街的一片繁华

自明、清起至民国,乃至改革开放时期,五马街变得更为开放、包容,有着强烈东、西文化碰撞色彩的建筑开始出现在街头,记载了温州近代社会和城市的变迁历程,也孕育了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誉满浙江。据历史记载,五马街从古至今都是东瓯都城的闹市中心。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哪怕在风雨飘摇的“文革时期”,其“第一街”的地位依旧稳若泰山。

百年老店 见证历史

车水马龙的五马街,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等百年老店比肩而立。

矗立在五马街口的五味和是温州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它始建于1882年,系宁波商人杨正裕与同乡冯伯祯等十来位宁商集资创办,店名取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之意。“南北果品罐头茶食,蜜饯海味各种酱酒”,这曾是五味和副食品商场门前的一副对联,也道出了五味和传承130多年的经营特色。

叶荣标老先生曾是温州市商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地点在五马街,工作内容与这条街密不可分。他告诉记者,当年的五味和坚持诚信经营,务求货真价实,并且到附近各省市引进货物,充实产品种类,是当时浙南最大的副食品商店。

在五味和不远处,便是金三益。曾经是一家绸布店,创建于清咸丰九年,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系中华老字号企业。鹿城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吕相国告诉记者,清末的时候,温州的绸缎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在当时一匹瓯绸大概比黄金还贵,而金三益的绸缎也走出了温州,当时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金三益。

老香山与五味和、金三益在五马街上“东西相望”。1868年,宁海药商李氏来到温州,把对故乡的眷恋埋藏在这里,在大同巷开出了“香山堂药房”,改名“老香山”后,正式拉开了这家百年老店的传奇故事序幕。此后,大同巷渐成温州的“药行街”。

“老香山一直见证了五马街的整个历史,也是温州唯一一家在五马街上经营至今的百年老店。”温州老香山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豪讲起老香山,有着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叶荣标告诉记者,五马街的“第一”和“之最”共有117项,全国、全省、全市中称第一的有117项。五马街的历史悠久,门店最多,甚至温州的中华老字号,经过国家贸易部批准的温州只有8家,五马街占了7家。可以说,温州的五马街是温州第一街,也是浙南第一街。

人才辈出 接力规划

五马街上,五马齐驱的雕塑见证着这个商圈的兴起、繁荣。而真正带动五马商圈向前发展的乃是历史上的一批名人。

五马街的“第一人”要从石牧之说起,尽管温州人对他知之甚少,但是他曾是北宋温州的“城市规划师”。

在遗著《苏魏公文集》中,载有他为石牧之撰写的《朝议大夫致仕石君墓碣铭》。墓碑全文2168字,其中写石牧之与温州有关的文字,有400余字。在苏颂的碑文里,到石牧之在温州期间,所做三件事最为人称道:一是消防安全;二是盐政管理;三是市政建设,其中市政建设与五马街有直接关系。

石牧之来温州之前,就听温州籍学生王开祖说起,城里有一条四通八达的马路叫五马街,街名是为了纪念在温州做过太守的王羲之而取的。因此,石牧之对五马街早有向往之情。

到了温州,石牧之有了亲眼一睹的机会。有一天,他带着一班官员到五马街视察时,却发现民居建筑无序发展,杂乱一片,严重影响交通。经了解,这种情况存在已经很长时间。石牧之立即命令拆迁影响交通的房屋,开辟出一条宽畅的道路。从此,五马街的道路畅通无阻。

这一措施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五马街日益繁荣。可以说,石牧之是最早开发五马街的人。

中央大戏院,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成为大众电影院。黄兴龙 摄

石牧之之后,五马街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商业的繁华路段。时间来到了1895年,五马街又出现了一位“民间设计师”。

当时,出身贫困的许漱玉来到温州,经亲友介绍,进入“益大”布店当学徒。在这里,他不断吸取知识,与布商打好关系。凭借积攒的二三百元资金以及与上海布商的老关系,他经常往返于温沪之间,做起了生意。

几年之后,许漱玉倾其积蓄,在五马街曹仙巷租店开设“许云章布店”,雇了学徒,当起了老板。短短四五年,他就积累资金达八九千元。

919年,许漱玉买下五马街下岸向北的矮屋10余间,拆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这是温州市五马街第一栋三层楼的房屋,是温州首次出现的高层楼房。新店仿上海南京路“老九章”、“老九纶”绸布店式样:东面为“云章洋货局”,西面为“云章绸缎局”,两店贯通,门楣上署“许云章”三字,俨然上海大店气派。

而此后的博瓯百货商店、中央大戏院、华大利、云章博瓯万物联合大市场也都与许漱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五马街能形成今天的规模,温州百货业巨擘许漱玉功不可没。

3


记忆
五马街的市民情怀

五马街,在商家眼里是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在普通百姓的视角中,却是街头巷尾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

车水马龙 商业繁华

刘金荣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五马街的发展史于他而言则是一部成长史。刘金荣的脑海中不断回想起当年五马街的繁荣,那时温州老百姓做喜事,或者订婚,春节时间买点东西当伴手,都会到五味和买点瓜子、糖果。而温州大众电影院作为五马街一个有名的电影院,在电影播放的时候,门口人来人往,卖茴香豆、卖橄榄、卖瓜子、糖果的小贩,都在大众电影院门前叫卖。

在无料书铺五马街负责人郑达的记忆中,以前的五马街逢年过节街面上便会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但是随着近几年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单一的业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业态的升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

美食美景 魂牵梦萦

那时五马街繁荣的春节景象清晰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但市民陈女士却不断回想起五马街的美食。

在陈女士的中学时代,五马街作为光顾频率最高的街巷,承载了她青年时期对温州市区的所有记忆。

每当来到这里,她会在温州大酒家买上一个热乎乎的大肉包,到解放路的长人馄饨店里来一碗鲜肉馄饨……总之那些年,五马街成为她每礼拜必去之地。一有空,她就会到这里感受一下,逛逛街,吃吃东西。

再后来,再逛五马街时,好多老记忆不见了,只记得好多家店面前写着“清仓大甩卖”,显得很萧条,没有那时的繁华。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的非物质遗产。

当在外的游子漂泊回来时,看着这斑驳的时光墙壁,总能回想起关于他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4


改造
五马街的全新亮相

今年年初,作为温州市“两线三片”的重要区块之一,五马历史文化街区迎来了一次新的蜕变,以古时五马坊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发生朝夕巨变,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错位感尽展眼底。经过半年过的改造,五马街于国庆当天开街,吹糖人、捏泥人、剪纸、画糖画……关乎那时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


巧妙设计 彰显风韵

五马街,这条被誉为浙南第一街的古街坊,其间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这座江南小城深厚的商业底蕴和生活轨迹。然而近年来,曾经繁华的“浙南第一街”也陷入了对发展之路的深思。提高效益、更新业态、谋求转型、历史建筑修复,成为五马街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作为政府特聘的专家顾问徐放对于五马街的改造提升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设计方市设计集团一起不断探讨,大到规划设计、细至外料选取,听取和准备了多种方案,广泛征集意见。

“城市拼贴理论,采用了历史拼贴法,将温州地域特色的一些民国风以及民居风的建筑,原汁原味的拼贴移植到禅街的建筑立面上来,在街道中再加入些历史人文的景观元素。”市设计集团总工程师陈扬帆向记者介绍了此次五马街区改造的方法。

五马历史文化商圈(一期)项目以五马街、禅街、公园路为中心,辐射周边街巷形成“一环、两轴、多点、重联接”的保护建设格局。“一环”包括沿五马商圈的解放路、广场路、府前街、胜利路、第一桥、纱帽河所形成的外围文化商圈。“两轴”中的东西轴——今为禅街、五马街、公园路,是连接两大斗城风貌带的轴线,人文自然景观丰富;南北轴——今为解放路,是古城中轴线上最繁华的南北大街。“多点”则是指五马历史文化商圈分布的云博商厦、老香山、五味和、金三益等文保历史建筑和老字号。“重联接”指以五马街为中心,北到广场路,南至纱帽河的众多联接巷弄。千年佛禅文化松台山、千年子城文化谯楼、千年摩崖石刻积谷山、永嘉学派发源地东山书院等文化古迹与商业文化相映,文商兼备。

在街区保护建设格局搭建的同时,整体风格的确立、建筑材料的选取也同步筹备。心思细腻的鹿城早在“大拆大整”过程中就有意识地收集建筑材料,屋檐的老青砖、墙头旧木板,脚下的古石板……这些“老物什”被重新“复活”在五马历史文化商圈的建筑上,一砖一瓦间尽显历史风韵。

历久弥新 焕发生机

“跳”出五马街在环城东路另开门店2年多后,“五味和”在商圈重塑后“再返”五马街,重现老字号、老对联、老牌匾;温州大酒店则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历史文化商圈保护建设提升,于国庆节实现大变脸。

温州大酒家负责人池赵炼对于这次五马街区历史改造的方式给予很大的肯定,他认为温州整个街区的档次得到提高。

当然,五马街的改造不仅仅在于历史与文化场所的复刻,更应该在复兴有魅力的传统生活基础上,孕育出适合商圈发展的业态,见人见物见生活。

无料书铺作为文创产业入驻,在装修上不仅未覆盖“历史”,且在完全展现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的时尚风格,为五马街的业态更新注入文化活力。走进无料书铺,迎面而来的是一整面的书墙、透明的玻璃砖墙、红色铁质楼梯,以及几十年前的房梁和墙面,店内现代化设计与早期建筑痕迹相互辉映,让这个300多平方米的文化空间显得既复古又时尚。书店的高颜值,吸引了许多顾客进店,拍照发朋友圈,成为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的网红“打卡点”。

时代越更迭越聚变,历史越沉淀越丰盈。一座座建筑物,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

在未来,五马历史文化商圈的发展也许还将面临诸多的挑战,但鹿城将始终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寓于发展之中,让古城“永远年轻”。

记者:程展 丹怡 卓如 树慧 通讯员:晓叶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