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文化月刊】鹿城专家学者文化研讨,带你走进宋末宰相陈宜中的世界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5-29 00:00:00



水抵重楼、欲欲寰流、郁郁还留,树岛翩喃好歌求。难道是,遗世独立茕茕,残阳映雪影只。泪眼琉璃月上头,画树朵朵泣成舟,但问暹罗陵孺丘,柱石难断相思流。

异国风情、流芳岁月、长夜岳漫、往事溪依,从满腹愁肠哀思到寸寸断裂败亡,陈宜中朦胧地思索人生答案,但苦于两鬓盖霜泪目满秋尤而默含忧愤悔愧之绪终结外域。他是南宋王朝宰相,也是南宋王朝第一忠臣,一生都在为岌岌可危的南宋复兴而拼死效劳。

陈宜中,字与权,温州鹿城人,开庆六君子,他出生和成长的年代,蒙古铁蹄已横扫欧亚,并占领大宋北方与西部,沿汉水、淮河一线与南宋形成对峙。咸淳十年十二月,鄂州陷落,宋廷命贾似道督师抗元战败,贾似道带头逃跑,留在朝廷主政的左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鉴都已不知去向,扭转危局的重担落在了参知政事陈宜中的身上,然无力回天终至国亡。

一心护国却难挽大厦将倾,是何等的悲壮。同时期的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也是相信宋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只是不愿残喘于敌方铁蹄之下,而奋力抵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不只是文天祥一个人的孤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是改朝换代的一抹壮丽血色。

鹿城的历史,他散落了一地的无处可寻却留下了紧密团攒的琐碎,等着线头交接首尾相连的一天。走进陈宜中的历史画卷,它既残缺,又完整,关于陈宜中的结局,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个从瓯越山水中走出来的宋末宰相,终究是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留下了许多的可歌可叹……






鹿城区政协召开鹿城籍宋代宰相陈宜中文化研讨会

近日,鹿城区政协召开鹿城籍宋代宰相陈宜中文化研讨会,探讨交流陈宜中生平事迹和传统人文精神,以及陈宜中文化对鹿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品位提升等方面的作用。鹿城区政协主席徐强出席研讨会并讲话,鹿城区政协副主席郑建西主持研讨会。

“海坦沙涨、温州出相”,陈宜中,字与权,据记载,出生鹿城区的相儒坊(今大南门虞师里一带),是鹿城1700年建城史以来第一位丞相,也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丞相。景定三年(1262)他荣登进士第二名(即榜眼),南宋末,官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左右南宋末年政局不可缺少的风云人物。

深挖山水斗城文化,助力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在城市建设大步推进的当下,挖掘陈宜中文化内涵,弘扬陈宜中传统人文精神,对提升鹿城旅游文化品牌、打造鹿城文化金名片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会上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解读陈宜中文化。

“历史名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陈宜中是一个一直以来被我们忽视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表示,对比温州的另一位明代内阁首辅张璁,因后人的系统研究,张璁已从早年被诟言的权臣华丽转身为明代与张居正可比侪的政治改革家。陈宜中因正史的导向问题和研究重视的不够,导致时至今日他在国内甚至家乡温州,百姓对其并不了解。应借研讨会之契机扩大研究,去伪存真、取之精华、去之糟粕,还历史文化人物以真实面目。

深化陈宜中与鹿城关系,不少与会人员也提到了江心奉王,挽救宋室这一细节。《宋史·瀛国公纪》载:“江心寺,高宗南奔时尝至是,有御座在寺中,众相率哭座下”。面对破碎的河山,陈宜中在江心屿表明再次“中兴宋室”之心迹,开始了悲壮的斗争。如何结合“江心奉王”这个典故,提升江心屿历史文化内涵,原温州市展览馆副馆长陈钧贤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广东的海陵岛从一个地图上原很难找到的小岛,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十大美丽岛屿之一,就是因为当地陈姓居民认为流亡到此的陈宜中就是他们的祖先,这个传说赋予海陵岛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江心屿也可深挖陈宜中相关典故的细节,借鉴海陵岛经验提升“中国诗之岛”的在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研究陈宜中文化,要弘扬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民族情怀;发扬忠直敢谏、刚正不阿的从政品格;传承唯人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坚守秉公论事、赏罚分明的价值追求。对陈宜中在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要不断加以挖掘和研究。


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将陈宜中文化倾情解读……



01

温州图书馆研究馆员 潘猛补:

在宋朝温州有这样的民谣:海坦沙涨,温州出相。在咸淳年间,海坦突然涨沙,果然陈宜中成了历史上最早当过丞相的温州人。陈宜中作为宋末最后的丞相,曾在江心寺组织成立流亡政府,领导抗元,虽然失败,流亡海外,但始终不降,他还曾是南宋人民最后的希望。

他是地地道道的鹿城人,出生在大南门外的相儒坊,他的夫人就是海坦山下镇海门外叫外沙的葛氏商人的长女。他的性格也是典型的温州人性格,随机应变,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无论是开始利用贾似道,还是后来反对贾似道;无论是曾经负兴气离职回温养病,还是毅然在温组织抗元,他的办事风格也是温州人的风格,喜欢抱团发展。他重用的手下都是温州人,如刘黻、潘希圣、蔡起莘。他还有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浪迹天涯海角,艰辛生存,曾经流亡到越南,可以说是温州定居海外的华侨先驱,值得我们纪念。



02

原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 洪振宁:

深化研究,需要去还原历史。近年来,胡珠生等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在论著中为陈宜中喊冤,并努力去澄清当年的历史事实,说明陈宜中是宋代的忠臣,而非逃兵。由此也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趴着读,要有质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探讨从个体到群体,我们还可以通过陈宜中察看温州人的性格。一般看,温州人往往是改革与发展的探路人、先行者。合作抱团是他们行动的特点。从历史上看,温州人以智行天下的性格特别突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滴水见太阳”。今天温州人“智行天下”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由陈宜中想到,我们需要多多深化对温州人的研究。不论是深化温州学研究还是深化温州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社科研究,目前最佳办法是实施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打造温州学文化品牌。2018年1月,市委全会要求深化温州学研究,希望作为首善之区的鹿城走在前列,继续研究鹿城区的温州历史名人、整理乡邦文献、书写城区发展史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鹿城,尤其是生长在鹿城和曾经旅居鹿城的历史名人的研究,更需要深化。


03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俊芳:

陈宜中作为南宋晚期的丞相,与晚宋政局密切相关。检视现有南宋史研究成果,仍明显存在“重前期轻后期”的现象。

南宋缺乏编年详实的典籍,个人文集,特别是其中与人事紧密连结的碑、状、传记,成为研究者所资取的重要材料。文集内容多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记录一时所观察的印象,难免有主观与片面的成分,特别是人物传记的撰写,内容自难以周全,甚或不免偏颇。

就陈宜中研究而言,既有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南宋历史的发展诚有帮助,若能进一步结合人事、时间与环境三种因素,扣紧材料书写时的时空脉络,相信能够更深切地看到政治的复杂性及变动性。整合视角,可以看到在晚宋政治变化中,政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变动性,政治人物在现实政治的冲击下,采取了多样的因应方式,同时在政治斗争中,个人出于避凶趋吉的衡量。总之,我们期待通过开展陈宜中研究,以点带面,推进晚宋政治史的研究。


高启新.jpg

04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 高启新: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与陈宜中在温州乃至在南宋的大历史的地位相比,目前开展的工作是与之不相称的,视野也是很局限的。

从宋史本纪的定论来看,让人看到陈宜中,是一位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跑路主义者,事实定论决非如此简单。对温州历史上第一位丞相、南宋重要的历史人物陈宜中重视不够以及正史的导向问题,导致国内甚至家乡温州的百姓对陈宜中不了解、或曲解。南宋人物,我们关注更多是以周行己、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仕人学者。事实上,永嘉学派的地位曾一度尴尬。而永嘉学派之所有今日之复兴,也恰恰是经过晚清以三孙为代表的一大批乡贤们的鼎力挖掘、弘扬,救其到倒悬,才有今日以广为传播、名噪天下。

历史名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就是要保护地方文脉。我相信,作为宋末纵横千里、临危不惧、救国于倒悬的丞相陈宜中,随着今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定能还原其本来面目,让温州历史上再添一位保国安良、气节端亮的政治大家。


蔡钢铁.jpg

05

原温州文保所所长 蔡钢铁:

目前对陈宜中的评价,有褒有贬,大多数人受宋史《陈宜中传》的影响,对陈宜中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近几年,作为陈宜中的故乡,温州对陈宜中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在国内有七处有陈宜中后代的地方,也有一批学者在开展研究。

近期研究陈宜中,我认为要开展研究陈宜中的学术活动,重点对抗元时期的陈宜中做研究,对几个重要的历史地点如临安、温州、福州、泉州、广东井澳、崖山、占城(越南)、暹罗(柬埔寨)要作重点研究,同时,成立陈宜中研究会。作为学术团体,可以挂靠在鹿城区社科联或鹿城区政协,聘请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作为客座研究员,必要时政府可以给予一部份经费资助,对陈宜中在抗元战争中的活动作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此外,出版陈宜中研究成果,开展陈宜中纪念活动,改变社会对陈宜中的偏见和错误认识。陈宜中得到正名之后,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如建立陈宜中纪念馆,出版纪念文集,举办纪念活动,在温州博物馆地方史展厅中给予一定位置,介绍陈宜中事迹,在城市适当位置建陈宜中塑像,以陈宜中名字命名一些公园、道路等等。


06

温州社会研究所所长 宋乐稣

从政治上说,陈宜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跻身相位的咸淳九年到殉身暹罗的十年。如果当时南宋朝廷没有选择他,陈宜中不过是个浙西提刑、福州知事。但是咸淳九年,在风雨飘摇、大厦将覆之际,陈宜中步入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他要挑起这个即将倾覆的江山重担,这个“受命”之际对陈宜中来说,与其说“荣升”不若说罹难,决非幸事。

紧接着,度宗帝荒淫无度而死,元军陈兵江北,贾似道丧师辱国、举国哗然。太皇太后主和,身为丞相的陈宜中心中非常清醒,战也罢,和也罢,宋廷至此已没有选择了。陈宜中选择了“逃跑”,他没有去元军营,中途他到哪里去了?不得而知。陈宜中此时知道自己身陷残局之中,进退都已无路可走了,只有退出整个残局才是他唯一选择。当景炎二年,福安、广东浅湾相继陷落之后,他便南走占城,欲将行都安置在海外。他让弟弟陈补之在东山安葬了生母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流亡生涯。

从咸淳九年入相到至元十九年殉难这十年是陈宜中一生最为不幸也最为重要的时期,虽则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对于同时期的国人无不一样的伤痛、一样的凄恻。然而这是历史对他的选择,奈命运者何?奈天意者何?


07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夏诗荷:

陈宜中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在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机构和学者队伍。

陈宜中研究不仅引起了国内关注,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如华盛顿特区大学终身副教授陈南海。自2014年6月开始,陈南海联系温州学者,多次阐述自己对陈宜中研究资料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后在《温州读书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陈宜中的文章。陈南海后来给我发了邮件讲他写了一本书《宋末宰相陈宜中研究》,邀请我校对序言,准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此书搜集了大量英美国家找到的、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的新资料。我希望国内外学术界的学者多加强联系,资源共享,建议鹿城区政协等有关部门与他加强联系,为温州学术界提供有关陈宜中研究更多的信息。

陈宜中人聪明、好学、有军事谋略,面对元强宋弱的形势,救国救民于水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南宋灭亡了,但他是爱国宰相,不是逃跑宰相,学习他的爱国爱乡的精神很有必要。


南航.jpg

08

温州日报文史专栏编辑 南航:

说到宋末历史,陈宜中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所以不能回避。但国内学者容易有“正史情结”,而地方学者又容易有“家乡情结”,前者难免过于贬低,后者难免过于高抬。鹿城政协召开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很有必要,让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尽可能掌握史料,挖掘还原历史的真实。

目前已知的专著有《陈宜中集》《宋末宰相陈宜中》,在此,我可以补充两书没有收录的一首词,以供研究。清沈雄《古今词话》引书记载:“德祐太学生《百字令》云:‘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蛮犹自歌舞。’”

《百字令》即《念奴娇》,此词文字优美,用文学手法反映了德祐年间混乱溃败的局势,词后注释说朝臣们眼看宋室将倾,纷纷消声遁逃,太皇太后带着宫女也准备迁驾,“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面对春天韶华已去,只有陈宜中还在勉力支撑败局,对陈宜中评价还是肯定的。


陈钧贤.jpg

09

原温州市展览馆副馆长 陈钧贤:

陈宜中与鹿城区的关系,除了他出生在鹿城区,官邸在鹿城区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他与中国四大名屿之一的江心屿的密切关系——1276年正月十八,蒙军陷南宋都城临安,陈宜中曾在温州组织数以万计的民兵陈兵瓯江,接应南逃的两位十来岁的益王和广王到江心屿,在龙翔寺(今革命烈士纪念馆位置),痛哭跪拜在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遗留的龙椅之前,与其他大臣共商抗元大计!

研究陈宜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鹿城区的江心屿和广东阳江海陵岛的比较说起。海陵岛为什么会从一个地图上原来很难找到的小岛,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十大美丽岛屿之一?不但因为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发掘,同时因为陈宜中与海陵岛的关系,当地的陈姓认为陈宜中就是他们的祖先,一个带有凄凉色彩的美丽传说使海陵岛赋予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陈宜中在南海坚持抗元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曾流落海陵岛,与当地的一位女子结合,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当地重建的陈宜中墓不仅成了凭吊纪念先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海陵岛的成功经验对鹿城区江心屿的进一步开发,如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讲好故事,建设“中国诗之岛”都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叶定强.jpg

10

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叶定强:

宋代在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文化强盛时期,在当时国际上影响很大。但我们自己对温州名人宣传还是不够,比如温州历史上状元资料就很缺。我专业并不是历史出身,但是通过编写温州状元历史,从中了解宋代很多故事,以供大家借鉴。

宋代的历史特别是南宋的历史,很多都是后人写的,特别是元人,他不会去赞美南宋时期的忠臣。我们从陈宜中这个事来说,他实际上是精忠报国、带着二王一路海上逃亡的忠臣。现在,阳江、湛江那边都认为陈宜中是他的祖先,每年都举行祭祖仪式,十分热闹。相反作为陈宜中的出生地,我们相关活动就比较少。

鹿城要重视对历史名人研究,鹿城历史上的名人很多,比如在横渎生活的明代状元周旋,一定要留住这些名人的故居遗迹,变成纪念馆等设施,深挖鹿城人文气息。





走近陈宜中:宋末国之柱石 难挽破碎江山



源起瓯越 出生相儒之坊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据官修的《浙江通志》对陈宜中的记述:“早岁家贫,而品貌英俊,富贾器之,以为当大贵,遂妻以女。既入太学,文誉甚著。”由此,温州历史上第一位丞相陈宜中神秘的面纱被缓缓揭开,其身世与过往逐渐浮出水面。


寒门相才 奇结姻缘

陈宜中(据考1234—1283),字与权,永嘉人(今鹿城),其祖先住在城区应是毫无疑问的。但若要深究具体在何坊,仍需借助史料。《嘉靖永嘉县志》卷二明确地点,应在城外城南厢,“相儒坊,宋枢密林略、丞相陈宜中所居。”相儒即指博通儒学的丞相,枢密也相当于副丞相,相儒坊就是因两位丞相住过才得名。城南厢位于瑞安门外和永宁门外一带,即今鹿城区大小南门外巽山附近。在宋代,家族的主要形态是世聚居,累世共炊,子不析户。可以肯定陈宜中之祖所居地就是相儒坊,也是陈宜中所生地。

陈宜中的人生充满奇幻色彩,他的婚姻如今谈来也是一段离奇故事。陈宜中的岳父葛氏是慷慨的商人,在郡城外沙市开店。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就有记载:陈宜中父尝负官钱,囚在囹圄,陈宜中祖父叫陈宜中向温州富商葛氏借钱去还官府贷款。陈宜中父出狱后,来葛家道谢,葛氏不嫌他家穷,还主动负担了陈宜中的学费,并把大女儿许配给陈宜中。后因陈宜中上书攻丁大全,被羁押管教,葛氏到江心寺设水陆供为陈宜中祈福,家里只留长女独居。一天夜里,强盗来抢劫,席卷过去,连长女也被抢走。葛又将幼女嫁给陈宜中。

后陈宜中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到了乞巧节,下属各献礼物,陈妻发现有件原来是自己家里东西。陈宜中就问下属此物何来,回答说:“海巡所赠送。”陈宜中马上发兵围其寨,逮捕诸校,经过审问,原来早年抢劫其岳父葛家,强占其前妻的正是福州海巡所属官兵。于是将他们伏诛,无一漏网。


海坛沙涨 初显锋芒

宋朝时期,温州有谚语云:“海坛沙涨,温州出相。”陈宜中之所以能成为宰相,相传与海坛山不无关系。

海坛山位于鹿城“九斗山”之斗口,俗称上岸山,濒临瓯江,潮涨潮落,浪里淘沙,是一风水宝地。尽管海坛沙是经常涨,温州状元也常中,但温籍宰相鲜有。隆兴元年(1163),时年二十三岁的木待问高中状元,好友、同乡、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王十朋在《答木状元》赞云:“振赋海之名家,符涨沙之胜地。”“涨沙”即寓意拜相,王十朋四十六岁才中状元,故对木待问少年得志,寄予厚望。后木待问生日,其好友、同乡甄龙友特作《南乡子·寿木状元》词一阙贺之,末也云:“见说海坛沙涨也,明年。”“明年”,俗言“且待”,言下之意就是调侃木待问他当宰相时间还没显,这正是“和尚问山魈,天天有明朝”。

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一直待到南宋“咸淳间,海坛岭下江沙忽涨,人以为异”,未几,德祐元年(1275)陈宜中果拜相,才应验了谚语的预测,故宋遗民郑思肖在《心史》中有“相国生东瓯,应谶海坛沙”这句话。


一朝为相 展露治理之才

陈宜中作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是温州的骄傲,因为关系到王朝存亡,其是非功过,评说纷纭。尽管他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才学过人的陈宜中在为官时期立下许多功绩,为朝廷、为百姓做了诸多好事,这是不能抹掉的事实,也因此在那个朝代更迭的不平凡年代留下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步入仕途 政绩显著

南宋景定三年,陈宜中中榜眼后任绍兴府推官,咸淳元年到中央机关任京官国子录。咸淳二年,陈宜中除校书郎兼枢密院编修官,十一月由赵顺孙推荐,任监察御史。元黄溍记载赵顺孙“所荐多朝廷宿望及当世知名士,度宗皆嘉纳焉。”御史担负着奏劾百官,谏诤皇帝和议论朝政的职能,是朝廷的“纪委”成员,担任御史一职的官员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都比较高,陈宜中完全胜任。

次年,陈宜中在任上弹劾程元风纵丁大全肆恶,这本是监察御史分内的职责,却与奸相贾似道想除去程元风的计划不谋而合。陈宜中此举动被疑为贾似道党羽,为洗清白,陈宜中请求外调,去当了个江东提举盐茶平公事,参与经济领域的管理。

他到职以后便上书《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该奏疏讲述了由政府发行盐钞,令商人付现,按钱领券;发券多少,视盐场产量而定。这本是方便百姓的好办法,但南宋末年时,出现强行摊派的现象,致使民不聊生。奏疏言辞诚恳,站在百姓的角度揭露南宋盐妙法实施后逐渐带来的弊端。陈宜中乞求朝廷能设置官员监察此事,去除民间之害。

咸淳七年,陈宜中知福建福州,《宋史》本传说他“在官得民心”,这个评价并非虚美之辞。原来陈宜中早年时,福州海巡所属官兵为非作歹,远到温州东门外,抢劫其岳父葛宣义家,在福州自然也是作恶多端。陈宜中于是发兵将其彻底歼灭,为福州人民消除隐患,自然“得民心”。

《宋史·度宗纪》载咸淳八年八月乙卯诏:“福建安抚陈宜中克举厥职,升宝谟阁待制。”克举厥职就是吏部组织部门磨勘考核确定优职。陈宜中在任职期间安顿生产,主张抗战,政绩明显。十年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德祐元年为左丞相,官至正一品。


重用同乡 影响温州

陈宜中,他不仅是主导南宋末期政局的关键性人物,也影响了无数温州人的命运。当时政治斗争激烈,陈宜中更是乐意引用志同道合的乡人,温州人占据要津颇多,甚至不免给人以任人唯亲之感。正如陈旅所言“宋诸王东度浙江,至永嘉,将建位号,陈宜中丞相遂大除拜,唯人所欲得,有以是讽。”

在温州被元军攻陷前后,牢牢控制着南宋朝廷中大权的陈宜中,即使在离开温州后也是成为温州士人追随的方向。温州士大夫中亦有举家倾资投入到抗元斗争中,不少温州人追随陈宜中转战各地,或战死沙场,或流寓各地,身死他乡。瑞安许峰曹村《曹氏宗谱》孙衣言录《曹氏门阀》有曹居阝,原国子请,陈丞相宜中带过三山,出官迪功郎。

而苏伯衡《玄逸子揭铭》记载了平阳道士玄逸子“陈镐,字德髙,其号逸子,平阳人。咸淳辛未右科进士,承节郎、江陵副都统司准备差遣元为其祖父陈元,后居陈宜中幕府中,死于景炎之难,赠武义郎督府参议。”像这样出于精忠报国和乡土情谊,投靠陈宜中,加入抗元队伍,为国牺牲或流落在外的温州人为数不少。


大厦将倾 挽救宋室江山

陈宜中出生和成长的年代,蒙古铁蹄已横扫欧亚,并占领我国北方与西部,沿汉水、淮河一线与南宋形成对峙。咸淳九年(1273)正月、二月,襄阳、樊城作为南宋最重要的前线要塞,分别失守,使宋军退守至长江一线,南宋的处境愈发危险。

临危受命 不愿投降

大厦将倾之际,担任刑部尚书兼给事中的陈宜中率先上奏朝廷,要求给襄、樊之战中出身低微而奋勇抗战直至为国捐躯的牛富重奖,又要求将怯懦逃遁、对襄樊失守负有重要责任的范文虎处斩,表达了坚决主战的立场。

咸淳十年十二月,鄂州陷落,宋廷命贾似道督师抗元。贾似道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却做了求和、逃跑两重打算, 13万大军不战而败,敌军沿长江一路追杀。贾似道又派人通知“迁都”,想让朝廷跟随他逃亡。

此时,留在朝廷主政的左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鉴都已不知去向。扭转危局的重担落在了参知政事陈宜中的身上。重新集结溃散的军队、奖励积极抗战的军民、废除贾似道时期一切不体恤民情的弊政……陈宜中主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贾似道也被罢官治罪,溃逃被制止,抗元救宋的氛围重新高涨。陈宜中的作为得到朝廷的充分肯定。德祐元年(1275)三月初,陈宜中升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

由于贾似道丧师误国,丢失了沿长江的防御体系,宋廷仓皇组织的焦山之战落败,《元史》称:“自是宋人不复能军”,大大削弱了抗元的有生力量。加之南宋朝廷的腐败懦弱,元军破竹之势,沿江直逼临安,一切都如覆巢之下。

德祐元年十二月辛丑,太皇太后已遣将作监柳岳等前往元丞相伯颜军中求和,“望哀恕班师,敢不每年进奉修好。”伯颜严辞拒绝:“如欲我师不进,将效钱王纳土乎?李主出降乎?”这时的元军已是占有绝对的军事优势,焉有议和息兵之意,为保存宋皇朝之实力,陈宜中派陆秀夫等前往,“请尊世祖为伯父,而世修子侄之礼。”伯颜不从。但如果称臣,怎能保存境土和社稷呢?陈宜中不愿称臣投降,再不至元军议降事,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了保全宗室以留后步,在求和同时“命吉王、信王昺出镇”。陈宜中不赴伯颜军中谈判,当晚南下。周密在《二王入闽大略》里说:“陈丞相宜中与张世杰皆先一日逃往永嘉(今鹿城)。次日苏刘义、杨亮节、张全挟二王及杨、俞二妃行自渔浦渡江。继而杨驸马亦追反之。至婺,驸马先还,二王遂入括。既而,陈丞相遣人迎二王。”


江心明月 铭记忠臣

德祐二年闰三月,张世杰水军到达温州,陈宜中、陆秀夫、苏刘义等拥戴二王及杨、俞二妃到江心寺集合,共同痛哭于寺内高宗南奔时御座之下。《宋史·瀛国公纪》载:“江心寺,高宗南奔时尝至是,有御座在寺中,众相率哭座下。”这是建炎年间宋高宗为躲避金兵追杀,在此避难驻跸的旧地。在高宗御座下,奉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昊副之,宣告南宋末流亡政府成立。

此时的江心屿,春江水满,瓯潮拍岸,繁星满天,大地一片宁静。但已不是那种似水柔情,也不是那种雍容尔雅,而是一种更大风暴降临以前的暂时平静。陈宜中这次回来,不是什么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也没有过去的风流倜傥,春风得意。当他尚未抖落满身风尘的时候,他母亲又溘然去世,张世杰把他母亲的灵柩置于船中,与他一起仓皇入闽。他吞咽着国破家亡的伤感,忍受着离乱的苦难,为抗元复国奔波不息。

陈宜中面对破碎的河山,表示一定要重整旗鼓,复兴社稷,将抗元斗争进行到底,开始了悲壮的斗争。他组织流亡政府转战各地进行抵抗,大批退逃的军人在流亡政府领导下,加入对元军作战。但此时的南宋气数已尽,犹如倾倒的大厦,他已无力回天。



魂归何处? 山河日月常相伴

在历史上,许多人用“逃跑宰相”来称呼陈宜中,认为他前往占城,是一次落跑的行文。但是陈宜中用历史的证据摘掉这个不实的帽子,行忠君之事,无愧本心。作为温州历史上高居相位的最早一个宰相,他的民族气节告诉世人,他无愧于温州,无愧于南宋。几度夕阳几度晨,几度春风几度秋,陈宜中的勇于抗争,不畏艰险的爱国之情,余韵悠长。


辗转流亡 爱国如初

最后的岁月,他漂泊无定但却心有所安。在陈宜中这流亡的岁月里,他无疑是艰难的,他忍受着母亲的溘然去世,国破家亡的伤感,为抗元复国奔波不息。但即使如此艰难,陈宜中的爱国之心仍一如往初。

1276年2月,元军破入临安,陈宜中退逃至温州,后又入福州,在福州成立了流亡政府,正式表达了他抗元复国的决心。从此,揭开了陈宜中辗转流亡的最后岁月。

“所在扇惑,民争应之”,陈宜中的不屈不挠使得抗元复国的声势大振。可命途总是多舛的。江西制置使黄万石投降元朝,欲夺全闽以为己功;大汉奸史天泽长子史格力排众议,增兵来援,不给南宋一丝喘息的机会;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财产被夺,一怒逐其出泉州巷,次月与泉州知州田子真投降北元;密谕使臣吕大升鼓动民众起事,却被告密,最终俱陷贼手等一系列事情,使得这个流亡政府越发飘摇。

在这之中,虽不乏爱国之士倾囊相助,但仍难以抵挡元朝的赶尽杀绝。井澳海战更是使得宋军元气大伤,最终败走碙州。陈宜中不得不前往占城借兵,借兵不成,却等来了陆秀夫背帝昺投海,张世杰以下十万人壮烈殉国的消息,惊天噩耗莫过于此。陈宜中山穷水尽,只得前往暹罗。

从临安到温州,从温州到福州,被迫下海,再到泉州,被驱逐,再到潮州,再到井澳,再到占城,最后来到暹罗,每一次的转移,都是一次希望却又是一次失望。在这辗转的流亡之中,南宋复国的希望越来越小,就连一直抗元的张世杰也不可避免的动摇了,可陈宜中投降称臣的想法却从未有过,拳拳的爱国之心让他面对眼前的局势,仍抱有复国的希望。


终老何方 “魂”归故里

陈宜中最终魂归何处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原温州市展览馆副馆长陈钧贤经研究认为,陈宜中的归处大致有六种说法:泰国说、广东阳江海陵岛说、海南岛崖州说、江苏太仓说、湖北蕲春说、浙江温州说。其中的“浙江温州说”,就在鹿城区西山包公殿的后山,而这一切都期待文物考古发掘能有新的发现。月是故乡明,思国思乡的陈宜中极有可能会不辞万里地回到这片养育他的故土。如果温州文物考古部门在西山有重大新发现,那将轰动中国文物考古界,成为值得被历史记载的一页。

曾有人说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若干年后,年华无效,愿纯粹留下些爱的印记。在这段抗争对岁月中,陈宜中留下的是南宋复兴的希望,即使他的踪迹无可追寻,但他绵绵不绝的爱国之情留存在南宋爱国军民的心中。他的生命或许在他乡的土地上逝去,但他的魂魄终会飘回故土,或是他不灭的复国之情,或是他绵绵的思念之情。

记者:程展 卓如 圆圆 晴雯 丹怡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