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文化月刊】记忆与乡愁 守望与孕育——文化礼堂风景独好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11-21 00:00:00

文化礼堂

不知从何时起,鹿城区的巷弄、村社里出现了一座座以“文化”命名的建筑,他们或白墙青瓦、或摩登大厦、或异域风情,但其本质精髓是相通的,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文化礼堂。

岁月追溯到遥远的洪荒时代。一群人跨越千山万水,从瓯江之源的好川来到离海很近的一片向阳坡地上定居下来。历经了风水大师的指点江山、南北朝的山水诗篇、唐朝五代的开渠建城、北宋时期的一片繁华……在这篇土地上写下了历史、孕育了文化。“集千年文化于一池”,文化礼堂应运而生,浓缩了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殷川驿阳、千年古驿、青砖黛瓦、小桥人家,这是山福镇驿头社区的清丽姿态,2013年5月,驿头文化礼堂在这青山绿水中建起,给这座如画的村庄注入“灵气”,成为鹿城、乃至全市首家文化礼堂。此后,文化礼堂建设全面铺开,成为点亮百姓文化生活的心灯,源源不断地为百姓传输“精神食粮”。

一座文化礼堂浓缩一方人文历史,同样的,鹿城的文化礼堂亦各有千秋。孤岛之上,七都樟里文化礼堂哥特式建筑是其祖祖辈辈漂洋过海、融贯中西的见证;朔门文化礼堂将散落在永宁巷、七枫巷、朔门街等历史街区的有故事的人、物、地串珠成线,诉说着“古坊新韵 源起朔门”的主题;庆年坊文化家园身居老街巷之中,重现“三十六坊”遗韵,将传统的“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桂柑文化礼堂以慈孝为核心,每月坚持为80周岁以上当月生日的老人们举办“慈孝生日会”,吹起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的文明风气;红港文化礼堂坐落于工业园区内,让企业文化能人齐聚文化礼堂,志愿为他人服务,惠及广大新居民……

“以文化之礼浸润百姓之心”,这份初衷绵绵延续。文化礼堂遍地开花的这四年多时间,是中华传统礼仪的回归之旅,启蒙礼、成人礼、敬老礼频频登台,无声地拨动市民的心弦,教人尊敬师长、好学向上、孝敬长辈;也是市民精神生活的重塑之旅,文化礼堂中那看似并不大的舞台成了市民心中最广阔的舞台,孕育出别具一格的草根文化;更是文化地标崛起的探索之旅,一场场接地气、不落幕的宣讲、讲演,正让礼堂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群众的“精神家园”。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文化礼堂不仅改变了一群人、更塑造了一群人,他们自觉投身到文化礼堂的建设中,以“主人翁”的姿态辛勤“浇灌”着文化生长的这片净土,他们的名字叫驻堂员。“文化礼堂建设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做好‘建设’‘管理’‘使用’‘培育’这四篇文章,进一步强化文化礼堂志愿驻堂员、八大员、宣讲团、志愿者等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驻堂员奖补培育机制,激发管理队伍的积极性,让文化礼堂培育出更多礼堂文化。”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也希望,文化礼堂能够真正守得住记忆、留得住乡愁,推动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


文明植阡陌
特色礼堂遍地开花


 闲时去文化礼堂上上课、听听词、看会儿书,参加集体活动……如今的文化礼堂既送娱乐,又注重教化功能,成为村里男女老少的新时尚。近年来,鹿城区将文化礼堂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提升一批精品文化礼堂,继续推进“一堂一品”打造工程,培育形成了“慈孝文化”“水乡文化”“侨乡文化”等一批礼堂文化品牌。


各具特色 美不胜收


 生态特色、民间故事、古老非遗……行走在掌起各个社区、村文化礼堂,看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文化礼堂的建设之路。那些曾经的古戏台、老祠堂摇身一变,已然成为农村文化的新地标、美丽乡村的新风景。

 七都将水乡、侨乡文化融入文化礼堂建设中,形成了一派小家碧玉、清新淡雅的江南水乡风格,设置侨情侨史廊、亲情视频室、樟里记忆馆,成为连接国内国外的情感纽带,真正拉进了亲情、乡情的距离。

樟里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


  五马街道朔门文化礼堂依托永宁巷、七枫巷等底蕴厚重、遗存丰富的老街坊,寻根溯源,突出“古坊新韵”,将散落在永宁巷、七枫巷、朔门街等历史街区的有故事的人、物、地进行串珠成线,打造成“瓯源文化磁场”,向市民展示纸扎艺术、拼雕、无带筋石雕等民俗技艺。

  庆年坊文化家园以“文雍嘉里古韵庆年”为主题,结合所在社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特色,积极加强文化家园内涵建设,打造了 “古街和韵”文化节、慈孝文化节、街巷才艺擂台赛等一批品牌活动。他们坚持 “众筹众建”,巧用居民和社会力量,创办了“温州古街风韵”画馆等5个特色场馆及 “瓯越名师坊”,使文化家园成为群众真正的精神家园。


激活记忆 守望文化


 “现在我们村最漂亮的建筑是文化礼堂,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文化礼堂。你要享受文化、寻找乡愁,去文化礼堂准没错!”透着家常味,带着文化内涵、遍布乡村的文化礼堂,犹如一座座文化地标,激活了鹿城的文化记忆,守护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打路走、团团旋、有趣相……”一堂精彩的温州俗语讲座在庆年坊文化家园开讲,吸引众多的小学生前来听课。“为了传承和发扬温州本土特色,我们开设了‘温州话’讲座,让这些温州娒学讲温州话。”该文化家园总干事乐素贞说道。

“瓯越名师坊.非遗课堂”走进春秋文化礼堂


 香火延续、文化不息。在鹿城,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桥梁、每一条巷弄、每一座古迹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今,鹿城正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将鹿城本土文化传播到礼堂的角角落落,让民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土灶厨房、大酒缸、雕花大床、竹本小家具……这些令人想起家乡的物件,许多年轻人已不记得,在樟里文化礼堂的侨乡民俗展览馆,这些充满记忆的的民间物件,被收集整理、温情展示。

 樟里文化礼堂总干事包爱通说,从村里走出的第一代华侨,仍留有深深的乡情、亲情,但是华侨第二代对家乡文化日渐陌生,用什么方式把根留住?于是,他们通过打造这样的一个“樟里记忆馆”,在修复民间尚有记忆的传统的同时,也让年轻人瞻仰祖先文化、了解家乡习俗。

 “何为故乡?”一个特定地域的祖先烧荒播种传承至今的历史,及其人文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故乡。文化礼堂正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守望着文化,守望着故乡,守望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

新风沐城乡
精神家园筑底重塑


 以前站在村口讲闲谈,如今坐在礼堂聊文化——这已成为鹿城区不少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在城市大美嬗变路上,“实现城市功能品质和百姓生活品质‘双提升’”的理念,已然成为“指向标”式的存在。仓禀实而知礼节,城市快速发展,精神需求也随之与日俱增。近年来,鹿城文化礼堂正逐一打破瓶颈桎梏,重构百姓精神家园。


身有所栖 心有所寄


 听讲座、看图书、拉家常……如今,一座座别具一格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文明城市的风景,更成为居民的心灵归属。“走进春秋文明之歌同唱,春夏秋冬共建美好家园。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琴棋书画情趣高雅……”为筹备鹿城区村歌合唱大赛,南汇街道春秋社区居民在文化礼堂内紧张地排练村歌《春秋社区之歌——春华秋实》。总干事胡美珠介绍说,这首村歌诞生于2004年,由辖区居民陈刚和智英携手完成,词曲充分体现了文明、和谐、温馨家园这个概念。同样厉兵秣马“备战”村歌大赛的藤桥镇合唱团由清一色的女子军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从组建初期的30多人的小团体,到之后的60人,歌曲越练越熟,团员越来越多,彼此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文化如根,凝魂聚气。村歌道出乡情,顺着农村文化礼堂这根藤蔓,乡土的温度始终停留在心尖不曾离去。如今文化礼堂于鹿城百姓而言,已然实现了从“身有所栖”到“心有所寄”的提质跨越。


宣讲热潮 精神灌溉


 以“精神家园”定位自身的文化礼堂,通过文化知识传授、文化活动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等,不断丰富和充实着群众的精神世界,喜乐和美的城市生活新貌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新鲜出炉”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被群众互相传阅,一度掀起学习热潮。

十九大精神特色宣讲会——街坊邻里共话十九大活动


  “十九大,一个光辉的起点,一首高昂的壮歌……”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接力会”在蒲鞋市街道芳园文化礼堂举行。由“红领巾”宣讲员、青年党员、中年社区干部、退休老党员组成的“老、中、青、少”宣讲团队,依次交接宣讲“接力棒”,为现场70多位群众带来了精彩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社区青年党员厉琰则分享了她对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所感所悟,她表示,“活动不仅给了我们几代党员一个珍贵的交流机会,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学习进步的方向。”

 “经济抓转型升级,从严治党提素质。四个伟大提得好,一类一!”庆年坊文化家园也紧跟其后开展宣讲活动,一首朗朗上口的三句半《中国进入新时代》让居民笑开了花。“我们的目的是让百姓在最短的时间领会、消化、吸收党的十九大精神,向他们讲清楚党的好政策和国家的光明前景,把这份信心和决心传递出去。”宣讲团成员杨以付说道。


抛枝引才 共建共享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才;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文化礼堂若要长久润泽千家万户,单凭政府一己之力显然力不从心,必须善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礼堂的共享共建。

 为此,鹿城区建立“社团+社工”管理模式,吸引了瓯艺社等900余支基层文化社团走进文化礼堂,形成了“礼堂培育社团,社团支撑礼堂”的联动互补效应。通过引导公益组织入驻和社会资源支持,推出文化礼堂“认领”机制。按照“3+1”结对模式,现已发动机关党组织、文明单位(基层站所)、志愿队伍结对文化礼堂,联络各类优势资源向文化礼堂集聚。结对单位与组织不仅将在物资上给予文化礼堂帮助,还将按照“一月一活动”的要求制定年度活动计划,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移步易景,“一堂一品”,每每推开文化礼堂的大门,都会有意外的惊喜。今年五月份,近20位来自德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外国友人走进浙南感受鹿城的文化氛围。在七都樟里文化礼堂,阿根廷小伙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生活十分感兴趣,厨房里的水缸、厨灶、卧室里的床都牢牢吸引着他的目光。

 “基层文化建设不应当是经济的‘附属品’,也不仅是生活的‘调味料’,它建设的好坏与否,事关百姓精神家园的丰盈与否。”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鹿城区将立足文化的内涵,打破文化礼堂文化供给与需求不相称、文化供给主体单一、精品匮乏的旧貌,力求在配送服务上推陈出新。

内外兼修之
探寻礼堂建设新机制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几年来,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出现在鹿城大地。从无到有,从零星散落到密集覆盖,数字的背后是鹿城文化礼堂建设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脚印。溯其源,鹿城把文化礼堂建设上升到“文化浙江”重要抓手和战略载体的高度抓落实,优先布局、全域谋划;寻其踪,我们可以看到鹿城以城区资源优势和人才集聚特点,走出的内外兼修、因时而进的建设新路。


内修其神 打造品牌


 民需可乐之处,更需情系之所。在鹿城,文化礼堂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娱乐场所,更是传统文化和美德新风传承延续的绝佳载体。

 五马街道朔门文化礼堂开馆以来,以“古坊新韵 源起朔门”为主题,打造成“瓯源文化磁场”,向市民展示纸扎艺术、拼雕、无带筋石雕等民俗技艺;樟里村文化礼堂内,侨乡乡贤夏国康捐助设立“民间道德奖”,奖励家乡好人好事,激励父老乡亲争做最美樟里人;藤桥镇在文化礼堂推行“童心学堂”建设,吸引农村留守儿童走进文化礼堂,学国学,学礼仪,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鹿城始终坚持强化文化礼堂“以文化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创新文化礼堂活动项目和载体。几年来,打造了 “瓯越名师坊”“童心学堂”“我们的舞台 我们的风采”礼堂巡演等多项品牌活动,并持续推进“一堂一品”打造工程,培育形成了“慈孝文化”“水乡文化”“侨乡文化”等一批礼堂文化品牌。

庆年坊社区志愿者们为林云弟-沈爱香等二十余对金婚钻石婚拍摄新春纪念照


 “鹿城文化礼堂建设,不仅在物质上体现历史、传承文化,更在内涵上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和传统民俗。”该负责人表示,鹿城以打造文化礼堂品牌内容的形式,向群众开展传统美德和现代新风宣传教育,让群众“打包享受”更多文化成果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使文化礼堂真正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成为凝魂聚气、立德启智的大舞台。

外塑其形 谋求联动


 文化礼堂在以品质内容赢得人心的同时,又如何使其实现新常态下的持续发展?鹿城的经验是:把文化礼堂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考量,将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体系之中,探索“礼堂+”联动机制。

 十八家文化礼堂内,笔墨飘香,书画社里的老人们正屏气凝神,练习书法、绘画;上埠头村文化礼堂里,村民们慕名而来,正齐聚在舞台前,观看木偶戏,与志愿者共赏文化盛宴;潮埠文化礼堂外,社工们正在为村民们免费摄影、赠送照片……

 鹿城区委宣传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鹿城以“区级指导、培训,街镇招募、管理”的模式,面向社区公开招募了首批32名文化礼堂志愿驻堂员,每日坐堂,具体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礼堂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这是鹿城对‘文化礼堂+志愿组织’联管机制的探索尝试。”该负责人表示,鹿城组织发动社区居民、企业职工自发组建义工队等志愿组织,以解决管理人员精力有限、人手不足问题,并发现培养身边的文艺团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把他们中的佼佼者吸纳进管理员队伍,实现志愿服务与礼堂需求的精准对接。

 同时,鹿城还探索“文化礼堂+文化社团”联办机制,发挥中心城区人才集聚的优势,组织鹿城区群众文体联合会587文体团队,和骨干团队会员2万多人入驻文化礼堂。此外,在建设项目中,探索“文化礼堂+文化驿站”联建机制,推行社区综合体+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时政讲坛+邻里茶坊等的联建模式,使受最多数群众喜欢、乐于参与的功能场馆成为文化礼堂的标配。

因时而进 续写新篇


 常用才能常新,常新才能留人。“我们将为文化礼堂不断注入新理念、新功能、新方法,使其留住人、更留住心。”鹿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道。

党员文艺志愿者在驿头文化礼堂。


 细化标准,做好“建设”文章,深化 “一村一品”“一堂一色”打造工程;优化机制,做好“管理”文章,落实“星期天”活动日制、“志愿驻堂制”等日常管理制度;强化载体,做好“使用”文章,推动免费无线网络进文化礼堂,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微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展现礼堂文化……未来,鹿城区将着力在礼堂文化的培育和长效机制的创新下功夫,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文化如水,浸润心田;文化如根,凝魂聚气。如今,文化春风吹拂瓯越大地,文化礼堂在白鹿城各地开花,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精神生活。

佳慧 圆圆 卓如 慧丹(文) 单晓叶(图)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