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端午至,碧艾香蒲处处忙(图)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5-26 00:00:00

1.jpg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当遍插菖蒲、雄黄驱邪、粽叶飘香,生活在白鹿城的居民知道,是端午节来临了。

   在那个白墙青瓦、小桥流水、青石板街的旧时光,端午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节日”,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祈盼。

端午是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众说纷纭,主要有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说和流传江浙一带的纪念伍子胥说。地处浙南的温州与浙北有异,偏重于纪念屈原,时有吃粽子、挂菖蒲、龙舟竞渡等习俗。

说到吃粽子,连空气都弥漫着粽叶香气的端午定是老一辈人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的气息。以前家家户户煮粽子时,要加入艾草、菖蒲、夏枯草等药材和稻草灰一起煮。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内外都是黄灿灿的,而且能够保存很长时间。煮过粽子、鸡蛋的汤水也不会倒掉,留下来给小孩或者成人洗头、洗澡,据说可清凉解毒、驱暑避热,这就是鹿城人所说的“草头汤”,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旧时端午,还有吃葱、豆芽、菖蒲酒、鸡蛋等习俗,大都有为孩子祈福之意,如吃了葱以后会变聪明,吃了豆芽能茁壮成长,吃了鸡蛋会像鸡蛋一样光生(方言)、不会生病,喝了菖蒲酒则能除毒防虫、驱邪破刹。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秤为‘恶月’。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因此端午习俗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介绍说,记得小时候,每当重午天午时时辰,下乡地方家家户户都从塘河里挑水存起来,以后随便舀点喝,不但不会觉得气味不好,而且喝着会有一阵凉感,具有降暑热的作用。

当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地迎接端午时,塘河上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龙舟竞渡自然是端午节的主角。

明弘治《温州府志》引旧志载:“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河,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至于诸乡,莫不皆然。”两宋时,龙舟竞渡已经广泛地流行于温州地区,除了一些没有水域的山区地带,几乎村村有龙舟、庙庙有龙舟。在塘河流域,便捷的运河交通、喜水的沿河居民、浓重的民间信仰,无不成为“龙腾水域”的丰沃土壤。

水乡人热衷于龙舟、崇拜龙舟、信仰龙舟,因为它是水域的图腾与神明的象征。犹记得,岸边人头攒动,水上百舸争流,一时间,锣鼓喧天、喝彩不断、同舟共济的刹那成为这片千年水域上的隽永画卷,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动容,也许正因如此,才唤起了瓯越儿女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温州竹枝词》上有诗云:“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千秋影,龙女腾空作水嬉。”

端午粽、菖蒲酒、划龙舟……每个鹿城人心中都有不忘的端午记忆,深藏于心。

blob.png

庆端阳 千年民俗细细品  ★

艾人驱瘴千万福,碧水竞州十里欢。”随着端午的临近,家家户户都忙碌了起来,将菖蒲做成剑状,用红纸粘贴在墙角、门面或在家里内外用雄黄酒驱除“五毒”,保证家门清洁。一时间,粽子、香袋、雄黄酒的浓郁香味以及菖蒲、艾草的田野清香,飘荡在鹿城的角角落落……

悠悠旧俗难忘却

中国传统历史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用插菖蒲、喝雄黄酒、佩香囊等等方式驱邪辟邪、保健身体。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方法回避不吉之事。

有的家庭还会备好“草头汤”(黄金山、金银花藤、花麦肾、白无藤等十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而成)煮蛋及给小孩、成人沐浴,据说可以清凉解毒、驱热避暑。中午时分,有许多家庭将雄黄和白酒调和饮用及涂抹小孩手心、耳部及额头,据说可杀菌及诸病不染。此外,香袋也成了端午的“标配”,妇女们会用多色小布片做成鱼、虎、狮、猪等形状的小布袋,再细心地在内里装上桂皮、茄香、细辛等芳香性中药或樟脑丸。

“记得小时候,我们还会去塘河打端午水存起来,喝下之后就会感到丝丝凉感,起到降暑热的作用。”童年时期的端午三两小事,市民周阿姨依旧历历在目。相传清热解毒的午时茶正是由午时的水加上陈皮、柴胡、藿香、连翘等制成,逐渐成为市民喜爱的夏令常用药品。

新老交替传薪火

1.jpg

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哪怕经过岁月的洗涤,也不会失去本身的精彩。

旧时,发生在周阿姨身上的童年趣事,如今正在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中继续上演。日前,南汇街道清风社区文化礼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们的节日——端午情·粽叶香”包粽子比赛,吸引了不少组合“抱团”参赛。当天参赛的团队中有邻里组队的、一家老小齐上阵的以及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搭档上场的,气氛和睦融洽。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选手们纷纷拿起粽叶快速包扎,气氛紧张。只见他们用两片粽子圈成小漏斗,往里装上适量的糯米,一手拉棉线一手转粽子,短短半分钟一个棱角分明的漂亮粽子就新鲜出炉了。一头是紧张激烈的你追我赶,另一头则是童趣盎然的蛋袋学堂。今年6岁的胡一悦第一次亲自编织蛋袋,显得很兴奋,“以前都没有见过这么五彩斑斓的蛋袋,觉得很好看,而且这次在社区阿姨的耐心指导下,我独立完成了编织,觉得很开心。”

端午时节,这样的亲子活动在各大基层社区随处可见,教会新一辈不忘老传统。


粽飘香 美味萦绕舌尖  ★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端午临近,整齐成捆的粽叶悄然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市场中,粽叶的清香带来的浓郁节日氛围扑面而来。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据《张棡日记》记载,端午早晨“循例吃粽子、鸡卵、大蒜,饮雄黄酒”,一吃粽子就预示着端午节的到来。旧时的温州温瑞塘河一带,家家户户备以粽箬、粽榈叶或者咸草,浸以糯米自包粽子,馅心有猪肉、火腿、豆沙等等,没有馅心的叫“米粽”。

粽叶飘香话今昔

  软香滑糯的粽子、咸鲜浓郁的鸭蛋、清淡爽口的薄饼……对于许多温州人来说,记忆里存储的端午节片段,最深刻的便是这些味觉烙印,时不时就会唤起对亲人、对家乡的无尽回忆,端午的味道,也恰如其分。

一大早,家住市区的郑爱凤就到农贸市场采购粽叶、糯米、鲜肉、豆沙等等,她要备足制作粽子的材料。“孩子们在外地上学,每年端午放假回家都要吃几个家里亲手做的粽子,他们总说外面卖的没有家里的味道。”

4.jpg

今年51岁的郑爱凤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做粽子,技艺娴熟的手法让她在小区里远近闻名。“小时候,每到农历五月初的端午节,院子里每户人家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到现在几十年了都忘不了满大街的香气。”程爱凤说,那回味在胸腔久久不散的粽叶清香是触动她做粽子的出发点。

“粽叶宽,粽梭长,包起四角不四方。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童谣口诀。”郑爱凤说,从最初包的四不像,到后来逐渐熟练地手把手教弟弟妹妹包,这段与家人共同学习的节日记忆是鲜活美丽的,每每想起都能会心一笑。

许多家庭还有将早稻的秆烧成灰,用沸水淋之取其汤汁煮粽的习惯,俗称“灰汤粽”,清香绕鼻,轻咬一口,细腻、软糯、香甜。“‘灰汤’有碱的成份,可助消化,也令粽子更易保存,这是浙南一带民间的独有制法。”卖了40年粽子的王女士介绍道,无论是白里透红的甜粽,亦或是清香软糯的“灰汤粽”,都能勾勒起人们的食欲。

醇厚美味载期盼

5.jpg

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吃咸鸭蛋也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市民薛阿姨在一个月前就把家里的陶罐子都拿出来清洗了一遍,为腌制鸭蛋做准备。薛阿姨说:“清明节前的鸭蛋空头少、蛋黄多,腌制出来端午的时候吃刚刚好。”

“端午前后的课堂总是最热闹,最兴奋。”在企业上班的的卢先生感慨,小时候,大家会挑一个自己家里最硬的蛋带到学校,拿着蛋互相碰撞,要是把别人的蛋撞碎了,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在温州端午的“食谱”上,除了粽子、腌鸡,还有做薄饼的习俗。端午节的早晨,一般家庭都要煮鲜蛋或咸蛋与粽子做早餐。午餐比平时丰盛得多,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第一道菜必定是薄饼。包薄饼的馅一般以绿豆芽、韭菜为主,以不同人的口味搭配以肉丝、蛋丝、香菇丝等。吃了豆芽能茁壮成长,吃了鸡蛋就会像鸡蛋一样光生,不会得病……这些节日食品大都有为孩子们祝愿之意。端午节,是制作品尝美食的日子,是期盼和谐健康的日子,也是家人乐聚一堂的日子。

★  赛龙舟 龙腾水域情更长  ★

艾柳门前摇曳,荷包胸前靓丽,粽子餐桌飘香……数千年来,端午带给人们许多祈盼和期待,其中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赛龙舟了。

历史记忆在绵延

5.jpg

在温州,划龙舟是传统岁时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举办龙舟活动。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龙舟竞渡,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时至今日,龙舟在温州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

关于温州龙舟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源于农事,也有说是源于古时祭祀活动,亦或是军事等等,但民间龙舟习俗中祈安赛乐和纪念先贤的涵义却是一致的。

端午节当天,鹿城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群龙会齐,三十多把桨左右开弓,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争先竞渡场面十分壮观。

3.jpg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一只优秀的龙舟团队,鼓手、打锣、敲艄、催缆、旗手、参龙、拖香斗、划手必不可少,每个角色都被分配着重要的任务。催缆要激励全队的士气,鼓手执掌船的行动,艄支撑船的方向……唯有身强体壮,机智敏捷的人才能担当龙舟中的角色。划手击水时,双手臂一齐向后推水,双手用力均衡,上只手臂用力大些,下只手既有推的作用,又有作支点作用,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全靠老划手的丰富经验才能完成。

乐趣交织生活

4.jpg

临近端午,鹿城区大南街道荷花村59岁的老居民施良敏坚持每天下午6点钟到市政大桥和温州大厦之间的河段进行两个小时龙舟练习。

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三十余支船桨,同时发力,健儿挥臂划桨,搅动碧绿的湖面,掀起层层白浪,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现场氛围激情澎湃,引来许多市民驻足观赏,拍手叫好。施良敏除了是团队中年纪最大的成员之外,他和荷花龙舟队还有一个传承的故事。

2.jpg

施良敏和他的父亲、儿子三代人同是荷花龙舟队的成员。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施良敏和父亲一起参加划龙舟,后来,又将自己的儿子施忠义带入了龙舟队。出于对龙舟的敬畏和热爱,使得他至今仍不愿退出这个团队,他总说龙舟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离的一部分。

施良敏所在的大南街道荷花龙舟队自1981年成立以来,至今人数已扩充到100余人,仍然活跃在鹿城龙舟团队中,是鹿城最资深最具历史的龙舟团队之一。见证了鹿城龙舟习俗的代代传承,施良敏说,虽然近年来陆续有年轻人加入荷花龙舟的团队中,但人数明显有所减缓、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青年力量薄弱等问题已成为所有龙舟队伍后续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困难。“很多龙舟队都因为资金短缺而被迫停划了,为了让这个民间传统活动继续的保留下去,成为大家的集体记忆,我们也在积极的寻找赞助。”市龙舟协会副秘书长黄坚玮说道。

温州龙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被赋予了“全国龙舟名城”的美誉,传承龙舟文化重要的是唤醒民众的节日情感,惟其如此,方能留住端午节的文化味道,让儿时的记忆在世世代代中延续


微信图片_20170526150037.jpg

图文:佳慧 圆圆 卓如 慧丹 陈慧 单晓叶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