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鹿城  -> 正文

【文化月刊】随岁月远去的古井 低诉着鹿城的“市井生活”

来源: 鹿城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9-08-30 17:17:51

      浩瀚无际的夜空本无刻度,人们便划分出二十八星宿,他们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标,不均匀地划分周天365度,隔出日月五行栖宿的场所。

  古时白鹿城有着纵横交错的水网,通五行阴阳堪舆之术的郭璞便对应着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在城中布点了二十八口井,古往今来,城市变迁,这些古井或风韵犹存、或销声匿迹,然而只要说起它们,自是有一段城市记忆。

  古井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它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背井离乡”之说。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井是思念的寄托,对于安土重迁的人来说,井是生活、是日子、是故事。

  有院落有水井的地方便有人家。一口幽井、浮面西瓜、和衣带水、淬流孕茶……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温州人绕井而居,对井依赖、感激、敬畏。邻里坊间相聚井边,取水用水热闹融洽。井水带来的温暖,不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也滋养着源远流长的瓯越文化。

  温州古井滋养着一方人,可以说,古井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人们唯有寻声匿迹,顺着古井走过的历史痕迹,去发现、去挖掘、去保护,才能让这座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


 
追忆古井史
    “二十八宿井”的前世今生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保存着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山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这首温州人耳熟能详的童谣《叮叮当》,唱出了温州城与山、与水、与井千丝万缕的关联。

  提起温州城,或许得先提一下郭璞,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永嘉郡建城,恰巧郭璞客寓于瓯,故请他“为卜郡城。”这位通五行阴阳堪舆之术的大家根据当地的地貌,取“依江、负山、通水”之则,规划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的格局。

  据《温州府志》(明弘治版)载,东晋郭璞为永嘉郡城选址时,登上西北的小山峰(即今郭公山)察看地形,发现九座峰像北斗星错立。郭璞认为城墙绕山巅而筑,贼寇不能入斗,便于防守,可保安逸。于是绕山筑城,并凿了二十八口井,以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

仙人井

  “二十八宿井”表达了取象于天、天长地久、水源不断的寓意,既可供城里居民饮用,又可适应战争和防火之需。此“二十八宿井”分别为: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积谷山冽泉、积谷山义井、炼丹井、三牌坊古井、铁栏井、屯前街井、仙人井、永宁坊井、奎壁井、解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海坛山山下井、桂井、三港殿古井、八轮井、府署古井、县前头古井、金沙井、甜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应仙井、施水寮古井。

  经过漫长岁月洗礼,“二十八宿井”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旧时的温州城内,水井是人们唯一的用水来源。包括“二十八宿井”在内,星罗棋布的水井蕴藏着温州的深邃和古老,寄托了整个城市的记忆,滋养了源远流长的瓯越文化。

  与古建筑相比,古井更容易保存下来。这些古井,历经千百年时间打磨,变得沧桑而质感。但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在自来水普及的年代,水井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被遗忘在角落。温州地名工作者对“二十八宿井”一一作了考证,“二十八宿井”位于鹿城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内,受旧城改建、保护意识不强等影响,“二十八宿井”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有些古井现已被填塞,有的已废弃。

  据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介绍,“二十八宿井”中,目前保存情况较好的有9口,其井水还可供正常使用,已列入文保单位加以保护。2017年,“二十八宿井”被“打包”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让许多长期关注古井的专家学者和热心市民看到了加强保护乃至整体恢复“二十八宿井”的希望。

  每一口井都有自己的故事,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不同于一般文物,只须收藏于场馆就能得到有效保护。二十八宿井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根植于“市井”生活中,其中不少还清澈流动,尚能涌出甘洌之水。因此古井的保护,必须要通力协作,得到周围居民的配合,也不应仅限于砌一圈栏杆、立一块保护碑的形式性保护。

  在城市从“大建大美”向“精建精美”提升中,探寻老城保护与复兴的答案 ,应用古井“时间轴”留住记忆,让古井得到更科学妥善的保护,深入挖掘其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古井真正“活起来”。

2


 
难离古井情
    老温州人的水井记忆

  “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如成语‘市井人家’,井一直是故土、家园的象征。”在不久前举行的“饮水思源 寻访古井——寻访温州二十八宿井分享会”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丹霞说道。人离不开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井。这种生活记忆,是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我们常常用“背井离乡”来描绘游子。小小的一口井,能代表家乡,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喝着小巷里甘甜的井水长大,枕着瓯江涛声入梦,曾是几代温州人的真实写照。温州的大街小巷,或是背街僻弄的犄角旮旯里,水井曾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旧时,古井前热闹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清晨或是黄昏,大人们相聚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互道家常。在炎热的夏季,水井就是天然的“避暑神器”,井里挂一个冰镇西瓜,绳子吊起尝一口冰爽清甜,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味道。

铁井栏

  “在没有自来水的旧时温州城里,井是人们唯一的饮用水源。”分享会上,家住老城区的市民林鸿麟深情回忆起过去打井水挑回家用明矾沉淀后作为饮用水、妇女们围着水井一边洗菜洗衣一边闲话家常、暑夏时把西瓜吊进井水浸凉等充满温州老城生活气息的场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二十八宿井”或在民居内,或在街巷中,或在城镇内,或有亭遮挡,形式多样,造型各异,深浅不一,但每一处都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生活用水和防火的双重功能,更是不少人儿时美好记忆中的一角。

  “我挑担的本事就是小时候挑井水的时候锻炼起来的,现在这个年纪,还能挑几十斤。”老报人金辉说。据他回忆,城区一些人家过去还凿有非露天的水井,称为“暗井”,如朔门街一带生产蜡烛的人家会把刚做好的蜡烛悬挂在暗井内,使蜡烛降温成型。

  市民俗学会会长潘一钢分享了许多温州本地关于井的信仰、民间传说等。据他介绍,古代凡是有井的地方或人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会准备香烛、素斋等祭祀井神,且初一当天大家都不打井水,以求全年用水充足。

  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蔡钢铁回忆说,当年在江心屿温州博物馆旧址工作时,老馆长方介堪先生偏爱用岛上井水泡茶,退休后还每每托人从江心屿带井水的往事,“那时候的井水非常清甜,方先生情有独钟”。

  历史上温州的水井星罗棋布,最早是始凿于晋朝的“二十八宿井”。据明代时期统计,光温州城区就有水井1000多口,以井为点,就能贯穿出千年温州历史地图。循着古井的足迹,能够一探当年温州市井生活的秘密。

  现今,翻看老照片,还能看到市区那些因井得名的老巷:信河街的甜井巷、来福门的八角井巷、山前街的山井巷、百里坊的桂井巷、仓桥街的双井巷……分享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普通市民一段段回忆,更以一种极富画面感的方式,再现了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里,人们依井而居的烟火生活,也折射出水井对于温州的特殊意义,以及温州人对水井的浓浓情结。

3


 
探寻古井事
      让古井文化“再续前缘”

  井是人类早期的一大文化创造,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用水,还发展了农业生产,井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必须沿河而居的历史,为人类生活拓展了无限空间。但如今,市区那些因井得名的老巷大多数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徒有名字流传世间。

  据介绍,尽管其中不少古井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政府部门也将其中一些古井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但普查中发现,温州市古井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并存在本体破坏甚至填塞的情况。一些市民也表露出对古井命运的担忧:那些老屋旧宅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取代,留存下来的古井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白鹿庵井

  对此情形,很多人都深感痛惜,认为古井不应被毁。但是由于城市扩展,老人外迁,新迁入的居民对古井感情淡,保护意识不够。随着城市基础建设完善,市民已逐渐脱离了对井水的依赖,古井的功能性渐渐弱化。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古井还遭遇了被工业废水污染、因建筑导致水脉断绝等难题。

  一口古井,是一段活的历史,更是一段活的文化。当前,各地重视旅游文化,注重文化旅游,温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巩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应在“井文化”上做好文章,把历史留下的这笔丰厚遗产使用好、保护好。

  保护古井正在行动中,如今,一些水泉甘美、久旱不枯的古井已经有了“家”,文保单位明确划分、科学规划其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范围占地面积等。例如,白鹿庵井其保护范围西以井栏向外延伸8米为界,其余三面以临近围墙为界;坐落五马街道横井巷52号宅前的横井其保护范围西以横井巷东侧道路边线为界,其余以井边相邻建筑边线为界,文物保护范围占26平方米……类似加以保护的还有永宁坊井、炼丹井、县前头古井、三牌坊古井等,这些古井普遍分布于五马街道和松台街道。

  巷陌中的一口口古井,承载着古城的文明与历史,其实,对古井来说,最好的保护方法是使用,井因水而活,井水用得多水质自然会慢慢变好。

4


 
追寻古井梦
     让沉睡的文化“活起来”

  温州古井滋养着一方人,其文化更是有一番考究。“‘二十八宿井’是温州独有的历史遗产,是不可复制的。”温州市政协委员陈晨表示,温州作为水乡,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应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生态理念,因此,首先得全面恢复“二十八宿井”,其次才得以发扬古井文化。

  文保专家呼吁,要立即启动对“二十八宿井”现状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对于保留完好的井,应按文物要求进行保护;已经填塞和废弃的井,应进行疏浚和修复;已被现有建筑物填埋的井,应按照历史原貌在原址最近处进行就地重建修复;确实不能重建修复的井,应在原址或者原址附近立碑加以明示。

  “水脉”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古井绵延的水脉何以延续?在井水时代,一个水井便是一幅市井生活画卷,流传的诗句、童谣、民间故事传说,井身刻有的井名、铭文等与井相关联的元素符号绘就出了浓缩的地方民俗文化史。有专家建议,可以建立古井文化博物馆,传扬古井文化,推动古井保护,提升温州的文化名城底蕴;又如同“瓯窑”“瓯绣”等,“二十八宿井”也可命名为“瓯井”,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在百花齐放的文化品牌中一眼就能辨别。

三牌坊井

  “活化”古井,传统融合现代也是一股新思路。传统文化在当代掀起一股怀旧风、复古风,保持传统的原生态面貌又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是时下炙手可热的文化呈现形态。纵观温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认为,让古井文化走进历史文化街区,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

  关于恢复古井文化,专家和热心市民有着这些思量: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区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二十八宿井”中的铁栏井、县前头古井等位于此,街区内还留有东瓯王庙等遗存,五马商圈内更是聚集着众多美食小吃、购物一条街等,若将古井与老宅院、老街、老店、名小吃等相结合,可以吸引游客。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西居”,街区的整体格局延续了明清至近现化的旧貌,“二十八宿井”中的八角井、仙人井等位于此,蛟翔巷的瓯绣、庆年坊的龙灯、妙果寺的钟和松台山的古井都将会唤醒老城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北埠”,保留了温州古时北埠商贸特色,简讼井、天宁寺古井等位于此,街区内有朱自清故居等遗存,古井、古街、古商埠将会勾起人们对往昔繁华的追溯……

  当下,温州古井的“生命”延续还可以走什么路子?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丹霞曾带领温大学子走进江心屿,探寻古迹,实地考察回来后,就有很多学生对江心屿古井的保护与旅游景点开发做了研讨报告。“年轻人是能激活传统文化的。”金丹霞举例说,学生们可以“脑洞大开”地提出将江心岛上的七口井与“七夕节”文化内容相结合,七口井对应七个不同主题文化活动的打卡点,推出打井水煮茶、编织爱心结许诺等活动载体,集齐七处打卡印章便可换取礼品,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增进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

  “用年轻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传统与现代文化发生‘化学反应’,这是文化与时俱进及可持续发展的表现。”金丹霞说。

记者: 佳慧 晴雯 婷玮  

通讯员:阮程展 单晓叶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