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正文

西充剪纸韵悠长

来源: 环球网  发布时间: 2021-11-19 10:57:27

  初冬的暖阳,照进四川省南充市西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小楼里。林敏正在工作室忙碌着。聊起前不久参加县里的一次剪纸展演,她爽朗地笑起来:“我当场剪了一幅《美丽乡村》,好多人围着看哦,好多人跟着我学!”

  今年53岁的林敏,祖传剪纸好手艺,在当地颇有名气。她说:“我的剪纸手艺是跟父亲学的,父亲的手艺,是跟着曾外祖母学的。”

  林敏的父亲林世明,是四川手工剪纸(西充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剪纸几十年,至2017年去世前,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剪纸作品数千件,其中400多件作品曾在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展出,100余件作品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大奖。

  据当地分管非遗的文化干部介绍,西充民间剪纸已经流行了上百年,融北方和南方的剪纸艺术为一体,形成以刻为主、以剪为辅的独特风格。

  “剪纸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入门容易,学精很难。先得有美术基础,练好素描,还要用好刻刀和剪刀。”林敏从小就受到父亲剪纸艺术的熏陶。上中学期间,她经常在课后练习素描,按照父亲的要求,从画线条开始学。先学各种排线,使手腕力道均匀,然后学习造型,准确描绘物体轮廓线。每天放学回家,林敏帮母亲做完家务,把妹妹哄睡着,就趴在小桌上练习。大冬天里,经常练到深夜,冻得手脚发红。林敏23岁考入西充县文化馆,成为父亲手下的一名学徒,跟着父亲专门研习剪纸技艺。

  林敏一边跟笔者聊着,一边画着剪纸作品草图。笔起笔落,一幅《富贵牡丹》图一气呵成,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

  刻刀是西充剪纸重要的工具。林敏说:“我们家的刻刀是自己制作的。”家里的机械钟老旧了,把钟上的发条拆下来,用钳子将末端剪成45度的斜口,用砂轮将发条打磨成刀口状,再找来一块细腻的油质磨刀石,蘸上水,用力磨,通常两个小时下来,一把刀口闪亮而锋利的剪纸刻刀就做好了。“一个女娃子家,制作刻刀还真不容易,不出几脑壳的汗水,那是做不出来的。”林敏把自己说笑了。

  剪纸雕刻需要蜡板垫衬,林敏家的蜡板制作技艺,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林敏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蜡板制作过程:先找来一块大约半厘米厚的木板,用木条将四周固定成方框形。再将菜籽油倒进锅里熬,熬熟后,加入蜂蜡和适量面粉。面粉加入多少全凭经验,加多了,蜡板生硬、板结,加少了,蜡板太软,没有弹性。林敏经过多次摸索,才把这门手艺学到家,做出来的蜡板软硬适度,利于雕刻。

  在制作好的蜡板上,铺一层牛皮纸,再铺上几层剪纸材料,就可以下刀雕刻了。林敏现场演示了雕刻过程。她握刀的手势如同握毛笔写字,中指抵住刀柄,食指运刀。刀身要垂直,才能确保刻出来的线条粗细均匀。“运刀时,不仅要心细如丝,还要心静如水。”林敏说,为了做到全神贯注,她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剪纸。

  林敏的剪刀功夫也是苦练出来的。她挑选的剪刀,刀尖细长而锋利,“可不能用中学生用的齐头剪刀做剪纸”。下剪时,用力要轻柔、均匀,若稍有疏忽,剪纸就会成为废品。剪纸时间长了,刀柄把中指磨出厚厚的茧。

  刻刀、剪刀,林敏早已运用自如,创作出一幅幅优美的作品。她的《丰收中国》《山鬼》《美丽中国》等作品,既有北方剪纸的豪放,又有南方剪纸的精细。作品多次应邀在全国和省级非遗展演活动中展示,广受中外来宾好评。在西充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林敏曾和父亲一道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参训学员达300多人。2018年,林敏被评为南充市西充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林敏说:“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林家人个个都爱好剪纸艺术。”如今,林敏的工作室除了她自己,还有26岁的女儿、51岁的妹妹。她的哥哥在企业工作,也练得一手剪纸的好手艺。

  西充剪纸已成为当地一张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在西充新建的河滨绿色生态走廊,蜿蜒的汉白玉栏杆上,用阳刻手法翻刻了林敏家传的“西充八景”剪纸作品,生动灵秀的“将军神宇”“百福禅关”“凤岭朝阳”“虹桥桂月”等,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受游览者喜爱。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