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正文

洞头垅头村:鱼灯点亮海岛之夜

来源: 温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7-21 09:41:50

res19_attpic_brief.jpg

鱼灯舞表演。 洞头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温州日报记者 冉梦蝶

  以钢丝扎成鱼形骨架,然后扪上特制布料或绘染鳞鳍……伴随林章营的动作,一盏活灵活现的鲨鱼灯雏形初现,腹鳍甚至可以上下活动,点亮灯光,通体透亮,栩栩如生。这是洞头东屏街道垅头村新改良的一批鱼灯,以更为坚固柔韧的钢丝代替竹条,让这项海岛传统非遗焕发出新的魅力,亦借力民俗点亮乡村“星光经济”。

  扎起来的“鱼”

  传承海岛特色非遗技艺

  洞头鱼灯起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初八至十六,当地人以捕捞收货的鱼、虾、蟹等为样本,制作大小鱼灯,因鱼与“余”同音,寄托海岛人民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流传至今。2012年,洞头鱼灯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统鱼灯制作传承人、88岁的陈增卷老人的记忆中,当年垅头村鱼灯兴旺的时候,整个村庄宛如一座璀璨的“水族馆”,鱼灯争奇斗胜,万人空巷,热闹非凡。鱼灯款式很多,大多为海洋鱼形灯,如黄鱼灯、虾姑灯、鲳鱼灯、虾灯、蟹灯等,也不乏鲤鱼灯等其他造型。以前传统的做法是用细竹篾按各种海鱼的形态扎制轮廓,糊表白纸,再按照各种海鱼的首尾身形、鳞鳍皮色描线着色,灯内燃插蜡烛。

  经过一代代人的改良,如今的鱼灯取材更为广泛,将纸糊改成布制,用LED灯取代传统灯烛。“乌贼的触角我用钢丝弹簧来做,更灵活。”与陈增卷同村的林章营一直摸索着改良鱼灯,经营铝合金生意的他,用金属搭建起柔韧结实的框架,分鱼头、鱼身、鱼尾、鱼鳍等,各部分可灵活转动。

  这又是洞头鱼灯的独特之处,不仅讲究形肖,也偏重意态,要求扎工精巧,以外观神采飞动、争妍斗艳为胜,就像洞头渔民画一样色泽浓郁、饱满喜庆,带有独特的海岛印记与风格。

  舞起来的“灯”

  点亮乡村旅游夜间活力

  垅头村位于洞头本岛东端,原本是个以羊栖菜养殖为主的专业渔村。据村支书陈钦滨介绍,高峰时村里有养殖户近100家,养殖面积达到2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无公害养殖基地。后来随着产业式微,村里居民抓住洞头全域旅游开发的黄金期,在金沙滩上引进游玩业态,还纷纷开起了民宿。截至目前,垅头村拥有22家民宿,基本是村民投资,利用自家房屋改造而成,共200多个床位。“每年7月到8月,几乎都是客满,我们带着游客到金沙滩上玩一玩,吃一吃本土美食。”祥云阁民宿负责人曾海芳介绍。

  为打破乡村旅游发展的“淡旺季困局”,垅头村进一步发掘渔村文化,组织起文艺队伍,开辟传承班,复兴渔灯表演、采街等各类民俗。其中,鱼灯舞是鱼灯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表演形式,表演者手举各种鱼灯,模仿鱼类在水中悠游的姿势。

  “我们现在舞灯队有24个人,都是本地的村民,闲暇时一起练习,节庆时候进行表演。”垅头村村民陈海环介绍,近年来,鱼灯舞频频受邀亮相各地节庆晚会,登上了更大的舞台。陈增卷老人还扎出了仙叠岩、半屏山、五岛连桥等洞头标志性景观,美化鱼灯舞的背景和舞台设计。

  该村还计划促进非遗民俗传承和夜间经济发展,充分发掘鱼灯和鱼灯舞,打造民俗节庆、乡村集市,丰富夜间观赏游玩业态,还将联合民宿、珑头湾海洋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开辟更多的展示窗口,并巧妙转化,将鱼灯元素融入日常生活,鱼灯璀璨旺非遗,文旅融合绽华光。


更多鹿城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视频新闻